屬,非常意所及。後擁圖並丸藥來山詣李舍光天師,天師日:此真人葛洪第三子所畫也。李君又日:寫神人形狀於朽木之下,意若得道者壽過松梧也,其藥迺千歲松膠也。事見《原化記》。
  崔芋處士,隱居茅山。貞元十二年,右諫議大夫韋渠牟薦之,德宗徵至闕下,事見唐史。
  龔道者,逸其名,居東海蓬萊觀,服食十餘年,唐咸通中,得入華陽洞,大有靈異。
  茅山誌卷之十五竟
  #1於:原本無,據笪本增。
  #2十二:笪本作『三』。
  #3原本『人』後有『云』,據笪本刪。
  #4朔:原本無,據笪本增。
  茅山誌卷之十六
  上清嗣宗師劉大彬造
  采真游篇
  夏侯隱者,不知何許人。唐大中末,來山,常擁布囊、竹杖而已,飲食同常,而獨居一室,或露宿壇中、草問、樹下。人窺規之,但見雲氣蓊鬱,不見其身。每游三十、五十里,登山渡水而閉目美睡,同行者聞其鼻鼾之聲,而步不蹉跌,足#1無蹶礙,至所止即覺,時號睡仙。後不知所終見《仙傳拾遺》。
  周隱遙,字息元。唐寶曆崇元聖祖院在南洞者,即贊皇李公德裕供養先生之所。又嘗居洞庭苞山,不以晝夜更動息,不以寒暑易纖厚,不食而甚力,雖飲而無漏。唐令狐楚為之記。《仙傳拾遺》亦有傳。
  張紹英,丹陽人。自為道士,不入城府。仁宗思接方外之論,先生與友朱自英觀妙宗師也。偕應韶,朱既治行,先生辭以疾。明年,丞相丁謂、王欽若,同奏于上,再召。後二年使車再至,俱稱疾不起。遣中貴人任珪責誥于山,賜號明真先生,仍勸所居庵為天聖觀。年七十五,一日清旦沐浴更衣,升壇拜
  于四方、上下肩戶而坐,弟子異之,啟戶已蛻化矣。
  王荃,字子真,岐下平陽人。父錫殿中丞,母司馬氏,兄弟皆從科舉,荃獨學道。因郊行,憩瓜圃問,有釐婦從乞瓜,視其乳齊於腹,異之,遺以瓜,婦食之,以其餘啖荃。荃食之,婦喜日:可教矣,吾蕭三娘也,神仙海蟾子居此,發閣旦與俱見,遂授丹訣。自爾奉三清尊像,朝夕禮謁,誦《黃庭經》,累月不出戶。後遠游名山,西至成都,富鄭公慕之,館於門下八年。丞相呂公尤敬之,近臣欲舉種放故事,以諫議大夫起之,宰相以荃無為人意,迺止。元豐中,復舉于朝,賜號沖照處士。族弟柄守台州,欲往台,未至而柄卒,因來山從劉先生受上清經錄。傳度之夕,雷起中茅峰上,便門忽開,仙樂聞於空中。一日晝寢,夢二天人引入便門,至洞官,見茅君告日:已劫汝司命府丞,賜以金尺。迺覺,遂預言逝日,投山下道民葛沖家端坐而蛻,年六十一。荃清脩骨立,所食纔如嬰兒,通夕燕坐,冠帶不去體,老更起居輕利。張舜民調碑文,冠劍藏于鳳翔。
  湯用明,字晦之,鍾陵道士也。神鋒凌邁,通經博物,專內鍊坐忘之學。元祐初,年方壯,聞劉先生之道,不遠千里參受經法,與盧必強、湯道原、馮悅道、鮑鍊師、王景山數人為友。劉先生被召,欲師與道原偕行,俱辭不往。結庵金菌山,高居洞之側,不交外物,衣弊履穿,無愧人之色。大觀初,無疾化去。
  馮太申,字悅道,池州人。為道士,結友十人來居山,會連歲歉,九人去,獨太申藝蕾不給,終守初誌,居祠宇久,為道俗所歸。有盧先生者,建觀璨山,未成,聞召而解去,其徒積道數千縉,不敢歸,請太申主其觀。齋施所入,盡償之,復還祠宇,旋化于山舍。弟子邵次山、葛真一皆恬漠自守,人敬愛之。
  陳希微,字彥真,姑蘇人,先名伯雄。父之才,朝奉郎監江寧府糧料院。元祐中,伯雄得復連疾,已困,詣劉先生乞符水治之,疾良愈。妻門下侍郎薛昂夫人之妹,會先卒,遂山居為道士,改名希微,築室柳濟泉上。徽宗聞其名,累召不起,迺勸所居為抱元觀,賜號洞微法師。宣和中為人拜章,詰日一解去。
  黃澄,毗陵人,隸業丹陽之仙臺觀。崇寧初,有勸,改玉晨觀為崇寧萬壽宮,先生充住持。未幾,徽宗璽書召,赴闕,劫差住持金山神霄萬壽宮。累授太素大夫、沖素靜一先生,領玉堂高士左右街都道錄兼管教門公事,食實封一千二百戶,賜紫金方符。請老還山,告逝於玉晨所建束庵。初,三山經錄,龍虎、正一、閣皂、靈寶、茅山大洞,各嗣其本宗,先生請混一之。今龍虎閣皂之傳、上清畢法蓋始於此。
  楊希真,字元道。世為儀真米商,積陰德。元道生建中靖國元年,六歲始能言,稍長,知敬事四聖真君像。一夕,夢神人告日:吾為北方天輔上帥,憫子蔥誌,一反子尸濁,期於華陽仙府,與子換骨,當授以神書。君自是數通冥感,若有心疾,狂走,失所在。宣和二年庚子歲,入華陽洞不返。明年自洞出,比還,鄉鄰皆訝之。君日:我昔實非狂顛,為求法耳。今得真啞童初大法,可以度世矣。徽宗索異人,進上九靈玉嬰神變等經及靈虛秘旨,劫黃冕校定錄,付道藏,特授丹臺郎、沖和妙一法師,視朝請大夫。年二十四尸解,越三日,復起,手書辭謝門狀,投筆坐逝,甲辰三月十七日也。童初之法遂顯于世,門人承務郎沈育作《楊真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