炁赤水色黑,故曰玄,太玄、重玄、玄一,蓋水炁之盛,故為天地之根,又玄為幽深曠遠之稱,諸經有玄之又玄者,因此而云也。太玄者,先有玄炁元炁,然後有始炁次第生長,故當敷演太玄之炁,重玄為玄一之道,號日《大洞仙經》,藏中有三清《大洞經》一百二十卷,有茅山、龍虎山《玉經》三十九章。
  元始天王,始以太玄一音,流響玉清。
  蓋一者,萬化之本,萬善之宗,無一事不由心上起也。老子之得一,孔子之一貫,邵子曰:天向一中分造化,豈得是哉,天道一而已矣。太玄者,北方之正炁,兩儀奠位,以北為子。一音者,天一生水,而水為羽音,言天地始生,自一數起於北方,一陽初動而生水赤● ,猶人之生,以一陽之精結而為胞也,陽動則變,故曰流響,非以金口宣傳,乃靈風振響,遂成洞章。
  弘帝一真道,說大洞寶文。
  主宰謂之帝,人心是也,凡為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一乃誠也,無妄謂之真實,故曰弘帝一真道,故知《大洞經》即儒《中庸》也。帝一,乃大洞帝尊之號,有帝一、雄一、雌一,謂之三一之道,乃大洞之始也。弘,發也,大也,大發揚此道。說大洞寶文,欲令世人得一則萬事畢,若能主一無適,此道成矣。亦曰不二法門,此則名《文昌大洞仙經》,外有大洞骨髓,大洞演義,大洞玄契,按諸經註解,非敢專擅。
  示九統之法,傳九光之符。
  玄元始三炁各生九炁,是為神霄九帝也,故示九統之法以會帝,傳九光之符以集神,大洞之道,始於一炁而生三炁,三炁而生九炁,九炁而生萬炁,結成萬天。止云九炁,不言萬炁,舉其綱也。人之萬炁具足,遂生萬神,天地以有萬炁而立,人身以有萬炁而生,若神離炁散,則人道幾乎息矣。此帝一之道,於斯為盛,用九示九,已於洛書敷陳,九天生四九三十六天,九地生四九三十六地,具各注下。
  至士誦之,登齋修行,即得萬神懼慶,萬靈護持,萬聖感格,萬仙翕臨。
  齋者,齊也,言潔齊心地,靜定安慮,毋使雜亂,古人三日齋七日戒,又曰齊戒沐浴,可以祀上帝,蓋齋者夷心,戒者防息,但得顏子坐忘之心齋,便是《大洞經》了。此言至士修習《大洞仙經》當清齋入室,除垢止念,靜心守一,內則萬神歡喜慶悅,外則百靈護持,上則萬聖感格,下則萬仙翕臨。《生神章》云:一唱萬真和,九遍諸天朝之類是也。經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天地鬼神未嘗助桀為虐也。
  可以飛度三灾四殺、五鬼六害、七傷八難、九厄十惡。
  《斗經》具載甚詳,玆不重贅。為人在世,有諸魔難,若不精專至道,何以脫離煩惱。宗門有語云;磨刀石子損己利他,克己奉人也。
  登仙入聖,神生紫微,自然無為。
  《易》:無思也,無為也,正合大洞自然之道。一本云登仙入聖,悟矣。自己元神與諸天帝比肩,享受天堂快樂自在,豈有所為乎,皆自然之理也。昔唐楊泰明以儒登顯仕,為長安令,佐郭子儀幕府,後棄官入廬山結茅,一日探訪真君下降曰:太素三元君命我授汝九天太真道經,觀之,乃《高上大洞經》,泰明修誦不輟,至憲宗元和八年正月一日輕舉升仙,豈非經中登仙入聖乎。
  不係陰陽五行六炁之所拘束。
  六炁者,寒暑風雨晦明是也,天有六炁,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按醫書:陰陽五行五運六炁錯紐於天地之間,順則致祥,逆則見凶,祥則聖人出,天垂甘露,地產靈芝,五穀豐登,人民安泰,凶則天地閉,賢人憶,天變灾異,山崩海竭,人民死亡,此皆為五六之所拘束也。修行人當脫五行之殼,離八卦之機,八卦屬地,專至道者除,地道法天道,故陰陽不能拘束也。
  念念增長,趣入大乘,弘之無窮,諸天下觀,玉帝降鑒,飛天保迎。
  即這念頭便是金丹,機欲乾乾不息,綿綿若存,若人一念不移,念念相續,逐旋增長,進悟大乘,以至上乘,弘揚此道,則諸天帝王下觀其身,上帝降鑒,飛天魔王保舉爾身。昔高雲舉誦《大洞經》,一日,採訪下觀,相與語善,後雲舉成仙,豈非諸天下觀乎!
  億曾萬祖,歷劫種親,遊爽滯魄,俱得更生。
  己身未度,先度祖先,況千萬劫前祖宗無數,遊蕩英爽,沈滯魂魄,咸得上生。晉代許旌陽、吳葛仙翁,皆以祭煉孤爽鬼神而沖舉成仙,蓋孤爽亦是千生萬劫曾祖父母。
  世冑接仙,長為貴人。
  世代子孫華冑,與仙相續,在世長久,得為貴人,如張子房之類,天師繼嗣,綿亘無窮。
  功滿道備,骨肉同昇。
  功圓行滿,道德充備,一家骨肉同時飛昇,如許旌陽四十二口骨肉白日拔宅之類。
  乘龍駕雲,上朝玉清。
  化自己之陰陽二炁為龍為雲,乘駕以騰空,上朝玉清聖境元始上帝,為三清侍臣。
  元始天王嘯詠太玄,凝神遐想而說洞章。
  元始吟詠太玄之炁而成音,凝聚神炁深思遠想,使神炁精詳,而後說是大洞寶章,謂如慮而后能得者也,說洞章者,非謂口談也,乃凝集神炁,炳顧於空洞之中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