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皇極,次六曰ㄨ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極。漢儒以此六十五字為洛書本文,而希夷所傳則以此為龍圖三變,以生成圖為洛書本文,蓋疑傳寫之誤,而啟圖九書十之辨。今以二象兩易其名,則龍圖龜書不煩擬議而自明矣。
  《易·大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孔安國云: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洛書者,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于背,有數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劉歆云: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九疇是也。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裹。
  關子明云:河圖之文,七前六後,八左九右。洛書之文,九前一後,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後左,六後右。
  邵子曰:圓者,星也。曆紀之數,其肇於此乎?曆法合二始以定剛柔,二中以定律曆,二終以紀閏餘,是所謂曆紀也。方者,土也,畫州井地之法,其倣於此乎?州有九井九百畝,是所謂畫州井地也。蓋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叔之而作《範》也。
  天一、地一不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此一節蓋以發明圖、書之數。凡奇為陽,陽者天之數;凡偶為陰,陰者地之數。天數一、三、五、七、九,積之為二十五;地數二、四、六、八、十,積之為三十,合是二者為五十有五,而天地變化,陰陽屈伸,舉不出乎此數。是數也,兩之為二儀,參之為三才,伍之為五行,分之為八卦,究之為九宮,此其大要也。朱子曰:天地之間,一氣而已,分而為二,則為陰陽,而五行造化、萬物終始,無不管於是焉。《內經》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範之以易,則不過、不遺而無不通矣。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此一節又以發明圖書之變。參謂參於兩問,如《記》云離坐離立,毋往參焉之參。玫之圖變,如一、二、三、四,參居六、七、八、九之問者是也。伍謂伍於五位,如什伍、部伍之伍。玫之圖變,如一、二、三、四,伍於六、七、八、九之土者是也。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玫之圖變,則三四左右互居是也。綜者,綜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謂。玫之圖變,則一二上下低昂是也。既參以變,又伍以變,錯而互之,綜而交之,而天地之文成,天下之象定,然則河圖、洛書,其肇天下之至變者與?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曹,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此章乃聖人作《易》之大旨,而曹數卦爻之‘本原也。幽贊於神明,言聖人齋戒洗心,退藏於密,而神明陰相默佑。四十九蓍用以分、掛、揲、歸,而生陰、陽、剛、柔之策;天數地數參兩相倚,以明九、八、七、六之象,故觀變於天之陰陽而卦象立,發揮於地之剛柔而爻義生,和順於道德而條理各適其宜,窮天地陰陽剛柔之理,盡己之性以盡人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而與造化之流行者無間,此則聖人至誠之極功也。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 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 六位而成章。
  聖人作《易》,將以順性命之理,大抵為斯人而作也。故觀於陰陽,而立天之道。天之道,寒、暑、晝、夜而已矣。察於剛柔,而立地之道。地之道,流、峙、生、植而已矣。本於仁義,而立人之道。人之道,孝、悌、忠、信而已矣。蓋人稟陰陽之氣,以有生賦剛柔之質,以有形具仁義之理,以成性、氣、形,質具性成,而三才之道備矣。故以八卦言,則初為地,中為人,上為天,而有奇偶之異,兼三才而兩之。以重卦言,則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分而言之,初、三、五為位之陽,二、四、上為位之陰。陽為剛,陰為柔,陰陽剛柔,迭用於一卦六爻之間,相錯而成文章也。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襍,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道者,天、地、人之道,天之一陰一陽交而成五,地之一柔一剛交而成十,五、十重而成爻,變動之謂也。爻也者,效此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等,差等也。等字,從竹,等籌也。從十從一,數之終始也。以不持而筭之,指事義也。舊說等從等,於義無取,今正之。爻之動靜,有初、二、三、四、五、上之等,七、八、九、六之差,故曰物。物,時物也。七、九為奇,而凡物之陽者,質之剛者,皆為《乾》之物。六、八為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