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世,再誕於苦縣瀨鄉,道震中華,化行西域。然而位居大乙,尊號帝君,統御十方,施生萬物,配三光而普照,綿萬劫以長生。前朝欲濬靈源,仰攀仙系,寧同血胤,聊比宗枋,則老君自是大道之至真,非唐家之枝振。夫軒轅大聖必問道於崆峒,周穆至仁亦學仙於瑤水,是以追崇道教,廣務勝因。絳闕朱臺,遠比蓬萊之境,星壇月殿,大新焚醮之場,必冀玄功克臻靈既。其餘隙地,問植松筠,白鹿青羊,自遨遊於春嶺,清風皓月,更縈帶於秋江。立昊都玄教之觀名,千秋不朽,改越國紫宮之真聖,萬載永隆,足使大道常興,真風不墜,大顯玄元之教,永資邦國之休。宜刻貞泯,式揚光烈。其錢塘真聖觀,宋朝改為天慶觀。其所立碑,見存後唐明宗天成二年,敕朱溫所改老君廟並復舊額為宮觀。八月左補闕趙明吉上言曰:竊見天下宮觀久失崇修,蓋自朱溫篡逆以來,例多毀廢,請下諸道應本朝舊置宮觀,近經毀拆者皆勒增修,以奉祖宗,以弘孝治,光陛下中興之業,顯國家大道之源,復我真宗,真玆永世。其兩京宮觀有公田,乞免科率,俾充齋糧,以給正名道士,庶懇志於焚修,期上玄之福祐。從之。
  三年正月,中書奏休假,令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降聖節休假三日,准。會昌元年二月,敕休假一日,伏請准。近救從之。
  四年十二月壬子,敕:一尊崇聖祖,修飾道宮,既復其名,固難無額。宜令所司依舊造太清宮牌額懸掛,兼京城內金真觀仍改名崇道宮,亦准上給換牌額。以朱梁改為廟額故也。
  晉高祖天福四年己亥九月辛卯,召道士崇真大師張薦明,錫以繒綵。薦明,燕人也,少為儒,遊學河朔,漁獵老莊,故性與道俱。其後雲衣星冠,奉自然之教。帝素尚玄元,御極之初,數數召見。帝問日:道可治世乎。薦明對日:道也者,妙萬物而為言,總兩儀而稱德,得之上者為道,得之中者為仁義,得之下者為禮智信,而失之非人也。得其極者,尸居衽席之問可以治天地,豈止乎世者也。帝遂延入內殿講老子《道德經》,召宰臣馮道授卷而聽。道日:道士講《老子》,僧人受具戒,今古有之,不可輕也。帝遂禮之為師,益加崇重。嘗聞宮中奏時鼓乃曰:陛下聞鼓聲乎,守一而已。夫絃匏金石,其聲十二,其黃鍾也,唯合於黃鍾,其不應者五十有九,出乎多門也。鼓之為音也,奚其問然,無宮商,無角徵,無羽無變,和而契之,其一故也。人能混成於心,則與天地俱矣,何患世之不淳哉。帝由是致心虛靜,尊道貴德,故每一召見,多所頒責。
  五年五月,賜張薦明號通玄先生,令以《道德》二經雕上印板,命學士和凝別撰新序冠于卷首,俾頒行天下。
  周世宗顯德五年戊午六月,出御衣并錢帛修太清觀。
  六年二月,觀成帝駕幸焉,禮謁老君畢,因觀所賜鍾。觀在乾明門外。初,帝聞濮州有一鍾,聲甚砝,每擊之聞數十里,乃命徙之,以賜太清觀。
  宋太祖皇帝建隆元年庚申,遣使詣亳州,祠老君。又建建隆觀於聞闔門,其觀即周世宗所修太清觀,帝改賜今額,仍舊奉祠老君。太宗皇帝太平興國七年壬午,謂輔臣曰:朕讀老子《道德經》佳兵不祥之器,聖人不得已
  而用之,未嘗不三復以為規戒。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致治,深得老子衛生之旨。
  九年,謂宰臣日:朕每日所為自有常節,辰巳問視事既罷,便即觀書,深夜就寢,五鼓而起,盛暑晝日亦未嘗寢,乃至飲食亦不過度。行之既久,甚覺得力。凡人食飽,無不昏濁,倘四肢無所運用,更便就寢,血脈凝滯,諸疾自生,欲求清爽,其可得乎。老子云我命在我不在於天,全係人之調適,卿等亦當留意,毋自欺於攝養也。
  淳化二年辛卯,遣內侍李守倫、李廷訓、羅懷中等下兩浙軍州選擇良才,重新修建亳州太清宮。自是凡水旱必遣使祈禱,屢有感應。
  三年,帝嘗誦老子《道德經》,謂侍臣日:清淨致治,黃老之深旨也,朕當力行之。昔汲黯外治淮陽,玄子賤彈琴治單父,此則黃老之道也。宰臣呂端日:行黃老之道以致昇平,其效甚速。呂蒙正日:老子稱治大國若烹小鮮,夫魚撓之則亂,比來上封事求更制度者甚眾,望陛下行清諍之化。上曰:朕不欲塞人言路,至若愚夫之言,賢者擇之,亦古典也。
  四年,遣中使部丁匠修太清宮,至至道元年十月畢役,自後命使臣二員監宮及洞霄宮,洞霄宮奉先天太后,後漢永興元年置廟,唐改為宮。每三年而代。每歲老君生日、三元及誕聖節并修齋醮,著于今。真宗皇帝咸平五年壬寅,遣內侍陳延慶重修太清宮及洞霄宮,各給兵士灑掃。景德二年乙巳,詔禁兩宮四面樵採。
  大中祥符二年己酉,詔左右街選道士十人校定《道藏》經典。至三年,又令於崇文院集館閣官僚詳校,命宰臣王欽若總領之。初,太宗嘗訪道經,得七千餘卷,命散騎常侍徐鉉知制誥,王禹傳校正,刪去重複,寫演送入宮觀,止三千三百三十七卷。至是,欽若沿舊三#7洞四輔經目,增補凡四千三百·五十九卷。撰成篇目上進,賜名《寶文統錄》。帝親製序云:夫混茫未闢,玆謂之無名,文字云生,於是乎有作。蚓乎希夷之旨,沖妙之音,法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