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人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上以有為導民,民亦以有為應之,故事多而難治。上以利欲先民,民亦争厚其生,故雖死而求利不厭。
  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貴生之□祕至於之□。惟無以生為而生自全矣。趙曰:此章皆言上章□唯無以厚生為者民□□輕死。何以貴生然。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冲氣在焉,則體無堅強之病。至理在焉,則事無堅強之累。
  是以兵強則不勝,
  兵以義勝者,非強也。強而不義,其敗必速。
  木強則共。
  木自拱把以上必伐矣。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物之常理,精者在上,粗者在下。其精必柔弱,其粗必強大。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張弓上筋,弛弓上角,故以況天之張高舉下。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無私,故均。人多私,故不均者。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有道者贍足萬物而不辭,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非有道者無以堪此。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處,其不欲見賢耶?
  為而恃,成而處,則賢見於世。賢見於世,則是以有餘自奉也。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正言合道而反俗,俗以受垢為辱,受不祥為殃故也。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夫怨生於妄,而妄出於性,知性者不見諸妄,而又何怨乎?今不知除其本而欲和其末,故外雖和,而內未忘也。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契之有左右,所以為信而息争者也。聖人與人均有是性,人方以妄為常,馳騖於争奪之場,而不知性之未始少妄也。是以聖人以其性示人,使之除妄以復性,待其妄盡而性復,未有不廓然自得,如右契之合左契,不待責之而自服也#9。然則雖有大怨懟,將渙然冰釋,知其本非有矣,而安用利之。彼無德者,乃欲人人而通之,則亦勞而無功矣。雱曰:左契取於人,右契取人。左契乃受責者所執,與之而已。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無私,惟善人則與之。契之無私亦猶是也,惟合者則得之矣。葉曰:有來干我,知持吾信以待之而已,彼當償則吾不知也。夫然後能當天下之求而未嘗勞,玆不亦如天之無親而惟善人之與乎?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
  老子生於衰周,文勝俗弊,將以無為救之。故於其書之終,言其所志,願得小國寡民,以試焉而不可得耳。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民各安其分,則小有才者不用於世。什伯之器,則材堪什夫伯夫之長者也。樂生故重死,安之故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事少民樸,雖結繩足矣。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內足外無所慕,故以其所有為美,以其所處為樂,而不復求也。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民物繁夥而不相求,則彼此皆足故也。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則為實而已,故不必美。美則為觀而已,故不必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以善為主則不求辯,以辯為主則未必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有一以貫之,則無所用博學。博學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
  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聖人抱一而已,他無所積也。然施其所能以為人,推其所有以與人,人有盡而一無者,然後知一之貴也。政和曰:善貸且成,而未嘗費我,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勢可以利人,則可以害人矣;力足以為之,則足以争之矣。能利能害而未嘗害,能為能争而未嘗争,此天與聖人所以大過人,而為萬物宗者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為書,與其所以為道之大略也,故於終篇復言之。趙曰:莊子言老氏以有積為不足,無藏為有餘。言聖人之道如海,酌之而不竭,挹之而愈深,故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此莊子所謂天府,佛氏所謂無盡藏也。終篇繼之以天道者,明此道同天也。
  道德真經集解卷之四竟
  #1 劌:原本作『穢』,據小萬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