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遠,則近乎本,而與物反,夫然後各安其性命之情,是以謂之大順。
  江海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
  聖人非欲上人,非欲先人也。蓋下之後之,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
  是以聖人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天下皆謂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夫道曠然無形,頹然無名,充遍萬物,而與物無一相似,此其所以為大也。若似於物,則亦一物矣,何足大哉。
  我有三寶,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道以不似物為大,故其運而為德,則亦悶然以鈍為利,以退為進,不合於世俗。今夫世俗貴勇敢,尚廣大,夸進銳,而吾之所寶,則慈忍儉約廉退,此三者皆世俗所謂不肖者也。
  夫慈故能勇,
  世以勇决為賢,而以慈忍為不及,是不知勇决之易挫,而慈忍之不可勝,其終必至於勇也。
  儉故能廣,
  世以廣大蓋物,而以儉約為陋,不知廣大之易窮,而檢約之易足,其終必至於廣也。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世以進銳為能,而以不敢先為恥,不知進銳之多惡於人,而不敢先之樂推於世,其終卒為器長也。蓋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自樸成器,始有屬其長矣。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
  勇廣先三者,人之所共疾也。為眾所疾,故嘗近於死。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以慈御物,物之愛之如己父母,雖為之效死而不辭,故可以戰,可以守。天之將救是人也,則開其心志,使之無所不慈,則皆為之衛矣。趙曰:老氏之道大,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者是也,世俗何足以知之。聊舉是三者,以為世教,一經之中十居七八。戒用兵者五章,戒驕者一章,戒奢崇儉者三章,柔弱不争者十五章。又於其中以慈為首,天將救是人也,付之以慈,所謂天誘其衷是也。天將棄是人也,付之以惡,所謂天奪其魄是也。
  善為士章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
  士當以武為本,行之以怯,若以武行武則死矣。
  善戰者不怒,
  聖人不得已而後戰,若出於怒,是以我故殺人,天必殃之。
  善勝敵者不争,
  以吾不争,故能勝彼之鉦。若出於争,則未必能勝矣。
  善用人者為之下。
  人皆有相尚之心,故莫能相為用。誠能下之,則天下皆吾用也。
  是謂不争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趙曰:可以配天,古之至極要道。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
  老氏痛當世用兵,以殺為本,故舉古之軍志以明不得已之徵。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主,造事者也。客,應敵者也。
  不敢進寸而退尺。
  進者,有意於争者也。退者,無意於争者也。
  是謂行無行,
  無意於争,雖用兵與不用均也#4。不與物争,與無行同,
  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
  苟無意於争,則雖在軍旅,如無臂可攘,無敵可因,無兵可執,安有用兵之咎耶。葉曰:大司馬之法曰:伐者,以鍾鼓聲其罪而告之,止於境上,服其罪則已,不必於進也。故進以寸則常寡,退以尺則常多。此雖行而若無行也#5,雖攘而若無臂也,不見可敵若無仍也,雖執之若無兵也。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幾喪吾寶。
  聖人以慈為寶。輕敵則輕戰,輕戰則輕殺人,喪其所以為慈矣。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兩敵相加而吾出於不得已,則有哀心。哀心見而天人助之,雖欲不勝,不可得矣。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道之大,復性而足,而性之妙見於起居飲食之間耳。聖人指此以示人,豈不易知乎。人能體此以應物,豈不易行乎。然世之常患日用而不知,知且不能,而況行之乎。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言者,道之筌也。事者,道之迹也。使道可以言盡,則聽言而足矣;可以事見,則考事而足矣。惟言不能盡,事不能見,非捨言而求其宗,遺事而求其君,不可得也。蓋古之聖人,無思無為,而有漠然不自知者存焉,此則思慮之所不及,是以終莫吾知也。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眾人之所能知,亦不足貴矣。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聖人外與人同,而中獨異耳。趙曰:此章起下章知不知之意。夫惟無知,非如木石之無知也。道不可以知知識識,泯視聽,絕情量而已。夫道固非窈冥昏默之,然自窈冥昏默而入,此豈世俗所能知哉。世雖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