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非形不可見,非聲不可聞,非知先萬物之表,廓然無蔽,卓然有見,未免於不信也。故下士聞道,以為荒唐繆悠而笑之;中士聞道,與之存亡出沒而疑之;惟了然見之者,然後勤行服膺而不怠。孔子曰:語之而不墮者,其回也。與斯所謂上士也哉。
  建言有之:
  建,立也。古之立言者有是說,而老子取之,下之所陳者是也。
  明道若昧,
  無所不照而非察也。
  進道若退,
  若止不行,而天下之速者莫之或先也。
  夷道若纇,
  或夷或纇,所至則平,而未嘗削也。
  上德若谷,
  上德不德,若谷之虛也。
  大白若辱,
  使白而不受污,此不屑不潔之士,而非聖人也。
  廣德若不足,
  廣大而不可復加,則止於此而已,非廣也。
  建德若偷,
  因物之自然而無所立者,外若偷墮而實建立也。
  質真若渝,
  體性抱神,隨物變化,而不失其真者,外若渝也。政和曰: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大方無隅,
  全其大方,不小立圭角也。
  大器晚成,
  器大不可近用也。
  大音希聲,
  非耳之所得聞也。
  大象無形,
  非目之所得見也。
  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道之所遇無所不見,凡此十二者,皆道之見於事者也。而道之大全,則隱於無名,惟其所遇,推其有餘,以貸不足,物之賴之以成者如此。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夫道非一非二,及其與物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則道非一也。一與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是以往,而萬物生。雖有萬不同,莫不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者,蓋物生於三,而三生於一,理之自然也。雱曰:一太極,二陰陽,三冲氣也。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世之人不知萬物之所自生,莫不賤寡小而貴眾大,然王公之尊而自稱孤寡不穀,古之達者蓋已知之。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世以柔弱為損,強梁為益,不知其非也,故使天下之教者,皆以此教之曰:不見強梁者,不得其死乎。強梁,妄之極也。人知強梁之不免於死,則知妄之不可為,而後可與言道矣。故曰吾將以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以堅御堅,不折則碎;以柔御堅,柔亦不靡,堅亦不病。求之於物,則水是也。以有入有,捍不相受,以無入有,無未嘗勞,有未嘗覺。求之於物,鬼神是也。是以聖人唯能無為,故能役使眾強,出入眾有,故終之曰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先身而後名,貴身而賤貨,猶未為忘我也。夫忘我者,身且不有,而況名與貨乎?然貴以身天下,非忘我不能,故使天下知名之不足親,貨之不足多,而後知貴身,知貴身而後知忘我,此老子之意也。
  得與亡孰病?
  不得者以亡為病,及其既得而患失,則病有甚於亡者。唯齊有無,均得喪,而後無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愛之甚,則凡可以求之者,無所不為,能無費乎?藏之多,則攻之者必眾,能無亡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窮。
  天下以不缺為成,故成必有弊;以不冲為盈,故盈必有窮。聖人要於大成而不恤其缺,期於大盈而不惡其冲,是以成而不弊,盈而不窮也。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直而不屈,其直必折;循理而行,雖屈而直。巧而不拙,其巧必勞;付物自然,雖拙而巧。辯而不訥,其辯必窮;因理而言,雖訥而辯。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成而不缺,盈而不冲,直而不屆,巧而不拙,辯而不訥,譬如躁之不能靜,靜之不能躁耳。夫躁能勝寒而不能勝熱,靜能勝熱而不能勝寒,皆滯於一偏而非其正也。唯泊然清靜,不染於一,非成非缺,非盈非冲,非直非屈,非巧非拙,非辯非訥,而後無所不勝,可以為天下正矣。葉曰:寒暑者,天地之氣也。有人於此,躁猶可以勝寒,靜猶可以勝熱,苟知其所勝,孰往而不可為,則清勝濁,靜勝動,其效亦可已矣,而況於缺之勝成,冲之勝盈,屈之勝直,拙之勝巧,訥之勝辯。惟其不察此,故必求其能勝之者,苟求勝之,終非其正也,唯清靜為天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