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惟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君慈民愛,愛則不畏,不畏之愛,大威斯寄。容之如天,安其居矣;養之如地,樂其生矣。上下不厭,感應一理,知不自見,愛不自貴。以晦為能,以謙為美,去彼非道,惟此道取,治人修真,無往不至。咦,內養剛陽外順之,自然心廣體安舒。於中認得真知愛,信有長年住世書。
  勇於敢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争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暴其氣者,死之機;持其志者,生之理。夫何二者之必然,而有或害而或利。蓋不求天之變者如彼,又孰知天之常者如此?故涓滴以之石穿,淵默以之雷厲,寒暑以之自然,智慮以之不滯。蕩蕩乎奄萬有而無拘,雖一毫之微,不能外矣。咦,惡盈惡殺無非道,入死入生皆是機。提取大綱歸掌握,任他常變總無違。
  民常不畏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人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將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矣。
  人未知愛生,常若不畏死。使其生以樂,安有死不畏。司殺無非天,有罪斯殺矣。所謂代司殺,殺之以私意。譬如代匠斲,傷手乃必至。傷人即自傷,天道有還理。咦,起心傷處已傷心,及至傷人并及身。身外子孫猶不免,一回念後便歸仁。
  民之飢章第七十五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賦斂重,萬腹空;智術用,萬息動。嗜欲無窮厚吾奉,入死求生不知痛。何如清靜兩相忘,飽飯機無民自重。咦,嗜欲之生,如晝忽暝。萬累雜遝,日與心競。去之何方,以省以定。清靜之道,斯其要領。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故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柔弱者,氣之溫和;堅強者,氣之肅殺。溫和則陽之虛,肅殺則陰之塞。虛則所以存魂神,塞則所以復體魄。孰知夫死生之非徒,而邁乎造化之不測。咦,陰體柔弱用剛強,陽體剛強用柔弱。五行顛倒小技耳,萬物死生歸掌握。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其不欲見賢。
  天道何如?以弓為喻。取其既張,不久必弛,高者必抑,下者必舉,有餘必損,不足必補。以弓推之,事物一理,人胡不天,而乃反此。孰知其然,是則是取。惟聖不聖,所以聖矣。咦,天道如弓有弛張,循環二炁為誰忙。若為認得中間鵠,萬有和弓一併忘。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此處專言德貴常,常能柔弱勝剛強。納污自下方成海,成海工夫在久長。咦,水以柔勝,人孰不知,莫能行者,不能常之。積善納廣,不已而持,德成道合,天地皆歸。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怨不可生,亦不可和,和和無窮,兩仍其禍。生怨在彼,責報在此,執契之譬,有責報理。可責不責,惟德是取。有德執德,是謂司契。徹者轍也,循環之義,喻以司徹,怨怨不已。
  天道無親,惟善是與,善不責報,天斯報矣。咦,萬有俱無萬慮澄,怨何所在德何名。人人皆善從何與,太古青山只麼青。徹亦作轍。《漢書》:結徹于道。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因夫無用之用,而以自適其適。道並行而不悖,物並育而各得。常相志者其心,不相往者其跡。邈哉聖人之懷,已矣百里之國。咦,道本無為俗本淳,山川民物古猶今。青牛一去無消息,誰識當年用世心。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言美則華,言信則樸。辯者有争,善者無惡。貫一則知,務多則博。聖人無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