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也,箱輻轂輞,假合而成,徒有車名,數即無實,五物四大,為幻亦然,所以身既浮虛,貴將安寄,是故處貴應須謙下。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御曰:琭琭,玉貌,落落,石貌。以賤為本。○御疏:夫玉貴而石賤,如玉者自貴也,如石者自謙也。侯王既以賤為本,故不欲琭琭如玉而自尊貴,當須落落如石,以守謙卑也。○河上公曰: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玉少故見責,石多故見賤,言不欲如玉為人所貴,如石為人所賤,當處其中。○嚴曰:不少不多,不貴不賤,無以身為,故神明不釋,無以天為,枚天下與之俱也。○榮曰:玉琭琭少故貴,石落落多故賤。賤#3 者人所惡,貴者物所攻,俱不安也。處貴而謙退,不欲如玉之被攻。在賤而思齊,不欲如石之被棄。得之以一,處之以中,唯上與下,無不安也。○成疏:玉,貴也。石,賤也。琭琭,少也。落落,多也。若內惑於身,外迷於物者,則賤物而貴身也。今既數車無車,即悟物我虛幻,故能自化平等,貴賤不殊,離形去知,冥於至道,所以不欲琭琭如玉之可貴,落落如石之可賤也。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反者章所以次前者,正明得一之人,謙虛用道,故次此章,即明此人從本降迹俯應蒼生。就此一章,義開三別。第一明慈悲救物,反聖同凡,第二明雖復教迹多端,無過柔弱,第三明二儀萬象,從道而生。
  第一明慈悲救物,反聖同凡。
  夫寂然不動,常凝大赤之中,妙矣難名,迴亘始青之上。合元一之炁,布三才之功,判天地之剛柔,運陰陽之亭育。使龍首為德,獨載虞強,虎兕為威,行隨董奉,天書晃朗,七十二字之文,雲篆光芒,八十一篇之奧。夏禹尊之而祚遠,闈閭竊之而國亡,瑶池有穆后宴游,漢水問昭王不復,則知得道之要,靈祇所以福人,失道之凶,妖祥於焉喪滅。反者謂動,誠如所言,語寂則妙想湛然,論應則接凡為用,至道反貸,實信言乎。
  反者道之動。
  御注:此明權也,反者取其反經合義。反經合義者,是聖人行權,行權者是道之運動,故云反者道之動也。○御疏:反以反俗為義,動是變動之名,謂權道也。言衆生矜執其生而失於道,故聖人變動設權,令物反俗順道爾。注云反經合義者,經,常也,義,宜也。令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有以無為用,初則乖反常情,而後順合於道,故謂此為道之運動也。孔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以權道反常而難曉,故舉棠棣之喻,言其華反而後合,以喻權道先逆而後順也。○河上公曰:反本也,道之所以動生萬物,背之則亡也。○榮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以柔弱為用,動皆反俗,俗以剛強在心,舉皆失道者也。○成疏:反,還也。動,悲也。得道聖人,超凌三境,但以慈悲救物,反入三羅,混迹有中,赴機應化,故上經云:遠日反。
  第二明雖復教邊多端,無過柔弱。
  弱者道之用。
  御注:此明實也。弱者取其柔弱雌靜,柔弱雌靜者,是聖人處實。處實者,是道之常用,故云弱者道之用。○御疏:此明實道也,人皆賤弱而貴強,是知強梁雄躁者,是俗之用。道以和柔而勝剛,是知柔弱雌靜,是道#1之常用,故云弱者道之用。○河上公曰:柔弱者道之所常用,故能長久也。○成疏:逗機設教,抑乃多端,欲論切當,無過柔弱,故即以此柔弱為化用之先也。
  第三明二儀萬象,從道而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御注:夫實之於權,猶無之生有,故行權者貴反於實,用有者必資於無,然至道沖寂,離於名稱,諸法性空,不相因待,若能兩忘權實,雙泯有無,故致數輿無輿,可謂超出爾。○御疏:言天下有形之物,莫不以形相禪,故云生於有。窮其有體,必資於無,故列子曰:形動不能生形而生影,無動不能生無而生有,故日虛者天地之根,無者萬物之源。言此者欲令衆生窮源識本而悟道爾。有無既爾,權實亦然,故注云:實之於權,猶無之生有也。又云:至道沖寂,離於名稱,諸法性空,不相因待者,言道至極之體,沖虛凝寂,非權亦復非實,何可稱名。諸法實性理中,不有亦復不無,事絕因待,所言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者,皆是約代法而言爾。若知數輿無輿,即知數諸法無諸法,豈有有無權實而可言相生乎。悟斯理者,可謂了出爾。○河上公曰:天下萬物生於有,天下萬物皆從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於有也。有生於無,天地神明,蜎飛蠕動,皆從道生,道無形象,故言生於無也。此言本勝於華,弱勝於強,謙虛勝盈滿也。○榮曰:有者天地也,天地有形,故稱有。天覆地載,物得以生,故言生於有。無者道也,道非形相,理本清虛,故日無。天地從道生,有生於無也,故曰虛者天地之根,無者萬物之源。迷者失道,不識本元,聖人垂教,明於祖始,若能歸道,超生死而出有無,必其昏俗,淪有無而繫生死。形神合而見相,故言生於有。形神散而無體,故言生於無。○成疏:有其應道,所謂元一之炁也。無為妙本,所謂冥寂之地也。言天地萬物,皆從應道有法而生,即此應道,從妙本而起。元乎妙本,即至無也。
  道德真經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