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歿身不殆。
  御注:同天行道,則終歿其身,長無危殆之事矣。○河上公曰:能公能王,通天合道,四者純俗,道德弘遠,無殃無咎,與天地俱沒,而不危殆也。○榮曰:沒,終也。與天為期,與道同久,終於此身,永無危殆。○成疏:沒,滅也。殆,危也。匿端滅迹,謂之沒身。應感赴機,謂之不殆。又解:迹有興廢,故言沒身,本無生滅,故言不殆。
  道德真經德慕疏卷之四竟
  #1何:原作『可』,據文義改。
  #2何:原作『可』,據文義改。
  #3昔:原作『者』,據文義改。
  #4彼:原作『波』,據文義改。
  #5日:原文無,據文義加。
  #6王:原作『二』,據文義改。
  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卷之五
  唐玄宗御注并疏 河上公嚴君平李榮注 西華法師成玄英疏 濛陽強思齊纂
  太上下知章第十七
  太上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至極妙本,勸物起修,故次此章,顯應感隨時,從本降迹。就此章中,分為二別,第一明根性不同,機悟差異。第二嘆至德潜運,知若不知。
  第一明根性不同,機悟差異。
  夫栗陸為君,赫胥當代,皆遵至道,不事文華,十二帝之安時,數萬年之流美。上自為主,無事無為,上下無知,不相親事,人如野鹿,君若標枝,俗成大道之鄉,物致華胥之野,真氣篤厚,飲啄淳和,率道性之自然,挺太樸之皆一,其壽遠,其心真,何以致之,實賴無為之力也。
  太上,下知有之。
  節解:謂上知泥丸,下知丹田,牡牝會絳官,閉心握固,元氣流行,耳聞神聲,下知腹嗚,行一御之,即有鐘皷之聲也。○御注:太上者,淳古之君也。下知者,臣下知上有君,尊之如天,而無施教有為之迹,故人無德而稱焉。○御疏:太上者,淳古之君也。謂為太上者,尊之也。言太上之君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臣下但知上有君,尊之如天,大而在上,被四時生育之美,不知何以稱其德,故云下知有之。○河上公曰:太上,謂太古無名號之君。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質樸淳也。若不知者,沒而無鎰法者,號之日皇。○榮曰:太上謂上德之君,德既不德,名亦難名,但以大人在上。寄言太上,上懷道德,於下無所須,下皆自足,於上無所奉,君臣上下,知有而已。○成疏:太上即是人天教主太上大道君也。言道君在玉京之上,金闕之中,凝神遐想,為常應之處。利根之人,機性明敏,深悟妙本,凝神遐寂,體絕形名,從 本降透,故有位號,不執相貌殊致,故言下知有之,知有太上名號所由也。
  其次,親之譽之。
  御疏:太上之君沒,黃帝堯舜氏作,施教行善,仁及百姓,故親之。柔服致平,功高天下,故譽之。親譽生前人之迹,矯徇為後代之患,故《莊子》曰:吾語汝!大亂之本,必生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載之後故爾。○河上公曰:其德可見,恩惠可稱,故親愛而譽之。○嚴曰:人樂為主日帝也。○節解曰:親之者謂魂,譽之者謂魄。○榮曰:下德之君,有為迹起,未能忘言,上則親信於臣下,下則稱譽於君上。○成疏:中根之人,機神稍闇,不能忘言證理,必須執相修學,所以耽著經教,親愛荃蹄,依文生情,共相譽讚也。
  其次,畏之侮之。
  御注:德又下衰,君多弊政,人不堪命,則驅以刑罰,故畏之。懷情相欺,明不能察,故侮之也。○御疏:黃帝堯舜氏沒,下及三王五霸,浸以陵遲,嚴刑峻制,故畏之。明不能察,故侮之。下議罪而求功,上賞奸而生詐,相蒙若此,可為寒心。○河上公曰:其次畏之,設刑法以治之也。侮之,禁多令煩,不可歸誠,故欺侮之。○嚴曰:嗟之嘆之,故謂之王。○榮曰:不能因萬物之化,任自然之性,設刑法以威之,故言畏。令繁而下欺,故言侮。此下古之化也。○成疏:侮,欺也。下機之人,性情愚鈍,縱心逐境,耽滯日深,唯畏世上威刑,不懼冥司考責,所以欺侮聖言,毀謗不信,故德經云:下士聞道,大笑之也。
  信不足,有不信。
  御注:畏之侮之者,皆由君信不足,故令下有不信之人也。○御疏:此覆釋畏之侮之也。百姓畏君之教令,皆為君信不足於下,故令下有此不信之人耳。○河上公曰:信不足,君信不足於下,下則有巧詐之民也。有不信,下則應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榮曰:夫為上也,化之以道;示之以信,上能信下,下亦信上,若能信下,下亦信於上。○成疏:良由下機陣重,信根不足,故疑毀聖文,有不信之罪也。
  猶其貴言。
  御注:親之譽之者,猶君有德教之言,故貴其言也。○御疏:此覆釋親之譽之也。百姓所以親愛君之善仁,稱譽君之功業者,由君有德教之言,故貴重君之言而稱譽之耳。○河上公曰:說太上之君舉事,猶貴重於言,恐離道失自然也。○榮曰:此中古之時也,未能忘言,借言傳意,更相親譽,是以重言。○成疏:世俗浮偽之言,故不知至道真實之教,是以迷惑日久,罪障滋深也。
  第二嘆至德潛被,日用不知。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