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其在玆乎。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御注:繩繩者,運動不絕之意。不皎不昧,運動無窮,生物之功,名目不得,非物能物,故常生物,而未始有物,妙本湛然,故云復歸於無物。○御疏:繩繩者,運動不絕之意也。妙本生化,運動無窮,生物之功,強名不得,物物而不物,生生而不生,尋責不得則妙本湛然,未曾有物,故云復歸於無物也。○河上公曰:繩繩不可名,繩繩者,動行無窮極也。不可名者,非一色也,不可以青黃赤白黑別,非一聲也,不可以宫商角徵羽聽,非一形也,不可以長短大小度之也。復歸於無物,物,質也,復當歸之於無質。○嚴曰:沉沉汎汎,復歸虛空,曲成萬物,皆得以存。窮微極妙,盡得以然,周流上下,莫睹其無也。○成疏:繩繩,正直也,猶繩墨之義也。言聖人既能政理,復能政他,故云不可執名求理,故不可名也。又解:繩繩,運動之貌也,言至道運轉天地,陶鑄生靈,而視聽莫尋,故不可名也。復歸者,還源也。無物者,妙本也。夫應機降迹,即可見可聞,復本歸根,即無名無相。故言復歸於無物也。
  第四非色聲而無方應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御注:是謂無形狀之狀,無物質之象,不可名有,不可名無,無有難名,故謂之惚恍也。○御疏:狀,形狀也。象,物象也。言妙本混成,本無形質,而萬化資稟,品物流形,斯可謂有無狀之形狀,有無物之物象,不可名為有,亦不可格之於無,無有難名,故謂之惚恍。○河上公曰:是謂無狀之狀,言一無形狀,而能為萬物作形狀也。無物之象,一無形質,而為萬物設形象也。是謂惚恍,言一惚惚恍恍,若存若亡,不可見也。○嚴曰:無狀之狀,無所不狀,無象之象,無所不象。光於惚恍,無所不顯,大而若小,存而若亡也。○榮曰:超有物而歸無物,無物亦無色,視聽而契希夷,希夷還寂,恐迷途之未悟,但執無形,示失路之有歸。更開有象無狀之狀,此乃從體起用,無物之象,斯為自應還真,自應還真,攝迸歸本也。從體起用,自寂之動也。自寂之動,語其無也。俄然而有。攝迹歸本,言其有也,忽爾而無,忽爾而無,無非定無,恍然而有,有非定有,有無恍惚,無能名焉。○成疏: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狀貌象形,妙本希夷,故稱無狀。無物亦能生化,故云狀之象。
  第五明非無非有,不古不今。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御注:無始,故迎之不見其首。無終,故隨之不見其後。○御疏:至精無形,至大可圍,故迎之者不得其首,隨之者不得其後。無首則無始,無後即無終,無始無終,故非隨迎所得也。○河上公曰:一無影迹,可得見知也。○榮曰:有也,有前可接,無也,無後可追。迎不見,非有。隨之不見,非無也。○成疏:迎不見其首,明道非古無始也。隨不見其後,明道非今無終也。
  第六明而古而今,為綱為紀。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御注:執古無為之道,以御今有為之事,則還反淳樸矣。○御疏:此明古先帝王,能以無為道化以化人,故戒令能執守古之所行無為之化,以御理今之有為之事,則不言而化矣。○河上公曰:聖人執守古道,生一以御物,知今當有一也。○榮曰:御,正也。古道無為,正也。今道有為,聖也。聖人持無為之道,以正有為,息澆薄之風,反淳和之化也。○成疏:執,持也。言聖人持太古無名之道,調御今之有生也。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御注:能知古始所行,是謂道化之綱紀也。○御疏:前云執古之道,將引之使行。此云能知古始,明道行必化。故重云帝王能知古始,無為而理,當抱守淳樸,爰清爰靜者,是知為理道之綱紀也。○河上公曰: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是謂知道之綱紀也。○嚴曰:執古自然以御於今,不為夷狄變,則不為中國改容。一以知始,一以知終,仰制於道,物無不懸,無所不主,無所不臨,其職溥大,無所不然,為虛綱紀,天地祖宗也。○榮曰:玄古之道難知,無為之道罕悟,上御下以正,下從上以除耶,得道之綱要。○成疏:古始即無名道也,若知無始無終,而終而始,不今不古,而古而今,用斯古道以御今世者,可謂至道之綱紀也。
  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
  古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舉所修之境希夷,此章即明能修之智難識,境智相會,所以次之。今就此章,義開三別。第一明能修之人,智德深遠,第二強為容貌,令物依修,第三明顯動寂不殊,故能虛會。
  第一明能修之人,智德深遠。
  夫大道之本難尋,妙象之形莫睹,駕龍乘氣,遊碧洞以翱翔,馭鶴膠鸞,眇丹丘以容豫,其性也寂,其形也真,若不譬之於當今,群品格之而不得,欲行于道,知三冬之雪深,忽造于非,恐四鄰之許覺。修奉振慴其狀若斯,豈此未愚放情流蕩,生理五慾之境,死入三塗之中,豈識古士之心,自矜而若是者也。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御注:士,事也。言古之善以道為事者,於彼微言妙道,無不玄鑒通照,而德容深邃,不可識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