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此言悟者目擊道存,迷者累劫不會,假使無始以來,生死罪譴,一得還源,可以頓免,有此神力,不可思議,故為天下人問之所尊貴也。
  為無為,
  註:因循而成,故無所造作。○疏:妙契心源,不失真照,照達有為,即無為是也。故無為即為,為即無為也。○節解曰:謂為一者不為身也。
  事無事,
  註:不預設備,除煩省事也。○疏:事者色聲物境,一切諸事也。妙體真空,照不乖寂,雖涉事而無事也。○節解曰:謂事一者不事人也。
  味無味。
  註:深思遠慮,味道之意也。○疏:味者染著之謂也,根塵兩空,色味雙寂,雖復取味而無滯也。
  大小多少,
  註:徠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
  報怨以德。
  註:行善修道,絕禍於未生也。○御曰:於為無為,於事無事,於味無味者,假令大之與小,多之與少,既不越分,則無與為怨。若逐境生心,違分傷性,則無大無小,皆為怨懟。今既守分全和,是故能報怨以德也。○疏:怨,懟也。報,償也。言無始以來,大小之罪,多少之業,今欲喊除頓償使了者,必須用前為、事、味等三種德心觀之,則三世皆空,萬法虛靜,物我冥一,何戀之有,故前章云:有罪以免耶,斯之謂也。
  圖難於易,
  註:欲圖難事,當於易時未及成也。○疏:圖,謀度也。難,罪報也。易,初心也。言欲謀度遣卻惡道之難者,必須觀察初心,既無作則無報也。
  為大於細。
  註:欲為大事,必作於小,禍亂從小來也。○御曰:肆情縱欲者,於為無不難,於事無不大,今欲圖度其難,營為其大,當須與性未散而分未越,則是於其易細也。○疏:細,小也,為巨釁者,本乎微小,此明欲滅惡果,先須遣因。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註:明上文所預圖。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
  註:處謙虛也。○疏:作,起也。夫天下艱難罪報,必起自易心,言一念初心,造業甚易也,故重考大殃,必起於小,從微至著,漸成巨釁,所以欲除惡報,先制初心。
  故能成其大。
  註:天下共歸之也。
  夫輕諾必寡信,
  註:不重言也。○節解曰:謂人輕諾者,失自矜之實也。○疏:此起喻也,諾,然許也。寡,少也。夫輕易許諾於人者,必少信實,後則貽於寡信之責。
  多易必多難。
  註:不慎患也。○御曰:輕諾許人,必寡於信,動作於易,後必多難。○疏:此合喻也。夫輕易許諾,則致寡信之責,亦猶輕易為罪,必招八難之重殃,故修道之士,應須凝重,不可輕率也。
  是以聖人猶難之,
  註:聖人動作舉事,猶進退重難之,欲塞其源也。
  故終無難。
  註:聖人終身無患難之事,由避害深也。○疏:猶,尚也。體道聖人實無難易,而尚難而不為,故無艱難之責,况在凡俗而縱情乎。此舉聖戒凡也。故郭注《莊子》云:聖人雖入火不熱,而未曾蹈火,又云:遠火非逃熱,即斯義也。
  其安易持,
  註:治身治國,安靜者易守持也。○疏:安,靜也,持,守也。言聖人靈府寂泊,未起攀綠,如此之時,甚易修守也。
  其未兆易謀。
  註:情欲禍患,未有形兆之時,易謀止也。○疏:兆,狀也。謀,圖也。其次雖起心綠取,而於境未有形狀,即宜攝心歸靜,於業未成,故易謀慮也。
  其脆易破,
  註:禍亂未動於朝夕,情欲未見於形色,如脆弱易破除也。
  其微易散。
  註:其事未彰著,微小易散去也。○疏:脆,虛軟也。猶如果瓜結實未堅,虛脆易破,初心起染,亦復如是,結業微淺,故易除也。
  為之於未有,
  註:欲有所為,當於未有萌芽之時,塞其端也。一疏:為,學也,言聖人修守常在,未有綠染之時,此解其安易持也。
  治之於未亂。
  註:治身治國,於未亂之時,當預閉其門也。○疏:亂者,謂結業以成,為業所牽,精神昏亂也。今萌心雖起染,於境未見,當爾之時,易為洽理,此解其未兆易謀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註:從小成大也。○疏:夫百圍之木,生於毫微,喻三塗重釁,原乎一念,而以木為喻者,言木從小至大,遂能蔭蔽日光,譬染心從微至著,亦能覆蓋真性,若推此樹,起自虛無,即空而至,樹亦非有,四塵所成故也。煩惱為義,起自虛無,即空而言,亦非有也。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註:從卑立高也。○疏:層,猶級也。言九級之臺,起於一簣之土,喻九夜之禍,起乎一念染心,助諸學者,深宜戒慎。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註:從近至遠。○疏:河上本作千里,此言百仞。且七尺日仞,夫陸百仞之高岑,發自初步。履八門之苦難,起自染心。前况方造未息。
  為者敗之,
  註:有為於事,廢於自然,有為於義,廢於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