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
  是謂惚恍。
  不可得而定也。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有,有其事。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雖今古不同,時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雖遠,其道存焉,故雖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5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見之貌也。
  猶兮若畏四鄰,
  四鄰合攻,中央之主猶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睹,德趣不可見,亦猶此也。
  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凡此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夫晦以理物則得明,濁以靜物則得清,安以動物則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難也。徐者,詳慎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盈必溢也。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蔽,覆蓋也。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言致虛物之極,篤守靜物之真正也。
  萬物並作,
  動作生長。
  吾以觀復。
  以虛靜觀其反復。凡有起於虛,動起於靜,故萬物雖並動作,卒復歸於虛靜,是物之極篤也。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各反其所始也。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
  歸根則靜,故曰靜。靜則復命,故曰復命也。復命則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常之為物,不偏不彰,無皦#6昧之狀,溫凉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復乃能包通萬物,無所不容。失此以往,則邪入乎分,則物離其分#7,故曰不知常,則妄作凶也。
  知常容,
  無所不包通也。
  容乃公,
  無所不包通,則乃至于蕩然公平也。
  公乃王,
  蕩然公平,則乃至于無所不周普也。
  王乃天,
  無所不周普,則乃至于同乎天也。
  天乃道,
  與天合德,體道大通,則乃至于極虛
  無也。
  道乃久,
  窮極虛無,得道之常,則乃至于不有極也。
  沒身不殆。
  無之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殘。用之於心,則虎兕無所投其齒角,兵戈無所容其鋒刃,何危殆之有乎?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謂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
  其次,親而譽之;
  不能以無為居事、不言為教,立善行施,使下得親而譽之也。
  其次,畏之;
  不能復以恩仁,令物而賴威權也。
  其次,侮之。
  不能法以正齊民而以智治國,下知避之,其令不從,故曰侮之也。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言從上也。夫御體失性,則疾病生;輔物失真,則疵釁作。信不足焉,則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己處不足,非智之所濟也。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見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無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應,故曰悠兮其貴言也。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失無為之事,更以施慧#8,立善道進物也。
  智慧出,有大偽;
  行術用明,以察姦偽。趣睹形見,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則大偽生也。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甚美之名,生於大惡,所謂美惡同門。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若六親自和,國家自治,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德生也。
  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聖智,才之善也。仁義,人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絕,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屬,無以見其指。故曰此三者以為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屬,屬之於素樸寡欲。
  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下篇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然則學求益所能而進其智者也。若將無欲而足,何求於益?不知而中,何求於進?夫鸞雀有匹,鳩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