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
  強兵以暴於天下者,物之所惡也,故必不得勝。
  木強則共。
  物所加也。
  強大處下,
  木之本也。
  柔弱處上。
  枝條是也。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
  與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則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唯無身無私乎自然,然後乃能與天地合德。
  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言唯能處盈而全虛,損存以補無。和光同塵,蕩而均者,唯其道也,是以聖人不欲示其賢以均天下。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以,用也。其謂水也,言用水之柔弱,無物可以易之也。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
  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以和之,其傷不復,故必有餘怨也。
  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
  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
  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
  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令怨生而後責於人也。
  無德司徹。
  徹,司人之過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八十章
  小國寡民,
  國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國大民眾乎?故舉小國而言也。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言使民雖有什伯之器,而無所用之,當何患不足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使民不用,惟身是寶,不貪貨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遠徙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無所欲求。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實在質也。
  美言不信。
  本在樸也。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
  極在一也。
  博者不知。聖人不積,
  無私自有,唯善是與,任物而已。
  既以為人己愈有,
  物所尊也。
  既以與人己愈多。
  物所歸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
  動常生成之也。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順天之利,不相傷也。
  道德真經註卷之四竟
  #1莫若:原本作『莫如』,據張本改。
  #2喻於不學者:『不』字疑衍。
  #3離:原本作『雖』,據張本改。
  #4是代大匠斯:『代』字原脫,據張本加。
  #5為逆順者之所惡忿也:此句疑作『為逆者,順之所惡也』。
  道德真經註後記
  王弼《老子道德經》二卷,真得老子之學歟?蓋嚴君平《指歸》之流也,其言仁義與禮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萬物各得於一,豈特有功於《老子》 哉?凡百學者蓋不可不知乎此也。予於是知弼本深於《老子》而《易》則末矣。其於《易》多假諸《老子》之旨,而《老子》無資於《易》者,其有餘不足之迹,斷可見也。嗚呼,學其難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於戰勝以喪禮處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獨得諸河上公,而古本無有也,賴傅奕能辯之爾。然弼題是書曰《道德經》,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猶近於古歟?其文字則多誤謬,殆有不可讀者,令人惜之。嘗謂弼之於《老子》,張湛之於《列子》,郭象之於《莊子》,杜預之於《左氏》,范寧之於《穀梁》,毛萇之於《詩》,郭璞之於《爾雅》,完然成一家之學,後世雖有作者,未易加也。予既繕寫弼書,并以記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嵩山晁說之鄜時記。
  克伏誦咸平聖語有曰:《老子道德經》,治世之要,明皇解雖燦然可觀,王弼所注,言簡意深,真得老氏清净之旨。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蓋久而後得之,往歲攝建寧學官,嘗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題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無篇目。克喜其近古,繕寫藏之。乾道庚寅,分教京口,復鏤板以傳。若其字之謬訛,前人已不能證,克焉敢輒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左從事郎充鎮江府府學教授熊克饉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