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若忘貴愛,寄托天下不若忘天下。故為大患為吾有身,驚寵辱則未能無我都忘,則百慮一致,矜有則萬殊争長,故忘寵辱則無所復驚,忘身則無為患本,忘天下則無寄託之近名,然後上有太上之君,下有下知之臣,無為無不為,不德為有德矣。
  義曰:身為患本,寵辱由身而生,能忘其身則忘寵辱矣。忘寵辱者寵至不喜,時之來也,辱至不驚,時之去也。不充詘於富貴,不隕獲於貧賤,非至達之士孰能與於此乎?忘身者身與道合,昇為雲天,與道無為,當有何患乎?非至道之士,孰能造於此哉?忘天下者遊心澹漠,冥神虛無,任物自然而然,不以汨其慮,無私而天下理。然後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氣無所滯,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功蓋萬國而不自已,化貸品物而不為有,無名無稱,使物自遂,立乎不測而遊乎無有,與萬物為體而歸乎虛無。故黃帝得之以登天,太皡得之以昇玄,此聖人忘天下而至乎道也。太上之君、下知之臣解在十七章矣。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之十三竟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之十四
  唐廣成先生杜光庭述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疏:前章明貴身為患,令兼忘而不有。此章明妙本無象,故在用而皆通。首三句言不可求之於色聲,次六句尋責必歸於無物。又五句示妙用之難測,後四句結引古以證今。○義曰:前示忘身忘患,為修證之基。此表非色非聲,宣至道之妙,既視聽之不得,乃混一以指,名雖皦昧難窺,隨迎不睹,執之以理身理國,為成化之根源矣。
  視之不見,名曰夷。
  注:此明道也。夷,平易也。道非色,故視不可見。以其於無色之中能色,故名之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注:希者聲之微也,道非聲故聽之不聞,以其於無聲之中獨能和焉,故名之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注:搏,執持也。微,妙也。道無形,故執持不得,以其於無形之中而能形焉,故名之曰微。
  疏:此明道也。夫視之者以色求道,聽之者以聲求道,搏之者以形求道。道非聲色形法,故竟求不得。以不得,故欲謂之無,乃於無色之中能應眾色,無聲之中能和眾聲,無形之中能狀眾形,是有無色之色、無聲之聲、無形之形,故謂之夷、希、微矣。夷者,所謂明道而非道.也。夷者,平易也。希者,聲之微妙也。搏者,執持也。
  義曰:目之所視者,但見平易而不能見道,道無色也。耳之聽也,但惟希寂而不能聞道,道無聲也。手之搏也,但惟微妙不能得其形,道無形也。以神視之,見無色之色;以氣聽之,聞無聲之聲;以慧照之,識無形之形。而眾色之具,眾聲之和,眾形之立,非道不能生,非道不能成。道也者,獨能應眾色,和眾聲,狀眾形,故強名之曰希夷微爾。道不可言,言之非矣,所以明道皆強為之容,而非道也。莊子曰:無視之以目,而視之以神,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能以微妙而合於道矣。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注:三者將以詰道,道非聲色形法,故詰不可得,但得夷希微爾。道非夷希微,故復混而為一也。
  疏:三者夷也、希也、微也。致,得也。詰,責也。混,同也。妙本微妙,精一難名,色聲形法,焉得詰責?欲以色聲形詰,但得夷希微爾。謂夷希微,則三也。夷希微但假名,欲明道用道,非色聲形等,則夷希微復混同為一矣。
  義曰:夷希微三者,假標以名道,亦皆無也。三者凝化為三境,次為三界,下為三才,明為三光,於身為三元,於內為三一,皆大道分精運化之所成也。混而為一,復歸於妙本之道也。三境者,三寶君之祖氣所凝,其色青黃白亦名也。玄元始三氣,乃諸天之祖宗,萬化之元本也。三界者,欲界六天以統九仙,色界十八天以統九真,無色界四天以統九聖。三才者,天一地二人三。《沖虛真經》云:清浮之氣為天,濁滓之氣為地,冲和之氣為人。謂之三才也。三光者,太陽之光為日,太陰之光為月,日月之餘光為星辰,謂之三光也。三元者,人身之中腦為泥九宮,以主上元;心為絳宮,以主中元;臍下為丹田,以主下元。三元尊神各統陰陽,萬二千神氣以養於人。三一者,上元所主謂之元一,中元所主謂之真一,下元所主謂之正一。三一元神主運氣固精,寶神留形。上清有迴風混合,修三一之道。昔黃帝以寧先生所教,詣峨眉山,謁天真皇人,以受之,遂精思千日,與三一上真,統三萬六千神,乘黃龍而昇天矣。天浮於上,地結於下,人生其中。三者互相生化,未始有極。列子云:天積氣也,地積塊也。日月者,氣中有光耀也。三一乃有中之無,三元乃無中之有,以有無相感,而為精神氣。三者共生於人,故世人得之則生,失之則死。神者天之陽氣所生,人之動靜對答、運用計智是也。精者地之氣,百穀之實,五味之華,結聚而成是也。氣者中和之氣也。道一妙用降人身中,呼吸溫暖以養於人是也。三者混合而成於身,是謂混而為一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注:在上者必明,在下者必昧。唯道於上非上,在上亦不明,於下非下,在下亦不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