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之文,具如疏解。夫上古未有書契,先於結繩。書契既興,結繩遂息。今使有為之代多事之民,懷道賽和,却歸淳素,故云復絡繩爾。
  甘其食,
  注:不貪滋味,故所食嘗甘。
  美其服,
  注:不事文繡,故所服皆美。
  疏:食之甘者在於適,適則所食皆甘。服之美者在於當,當則所服皆美。苟不適當,雖玉食錦衣,不足稱甘美也。
  義曰:充身適口,不尚珍華也。《尚書》天子王公皆有玉食。夫錦者,五彩相鮮,女工精巧,服之則過當,製之則勞人。况衣在蔽形,所以禦寒燠也;食則充口,所以濟飢乏也。溫飽既適,凍餒不侵,足以安其身而樂其性,何在綺麗珍羞乎?
  安其居,
  注:不餘棟宇,故所居則安。
  樂其俗。
  注:不澆淳樸,故其俗可樂。
  疏:無欲所居則安化淳,故其俗可樂。若逐欲無節,將自不安其居,苛政且煩焉,得復樂其俗爾。
  義曰:普洽淳和,故安其居而樂其俗也。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
  注:言其近也。
  使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注:無求之至也。
  疏:列國相望,雞犬相聞,蓋言其近也。人至老死不相往來,由彼此俱足,無所求及故爾。
  義曰:君無境上之會,民無身外之求,雖接風煙,何嶺來往?在身則各安其分,外絕貪求;於國則各暢其生,民無勞役。樂道順性,道之至乎。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疏:上下二篇通明道德,始標宗旨以開眾妙之門,終結會歸。將通得意之路,故寄信美以彰言教,論辯善以戒修行,書知博以示迷悟,陳不積以教忘遺,假有多以暢法性,結不争以明聖人。將令學者造精微於言象之中,道筌蹄於性命之外,悟教而能忘教,何必杜口於毗耶。因言以明無言,自可了心於柱下爾。○義曰:此章首目結二經之終始也。自可道可名之始,訖不害不争之終,八十一章配天法地。其此篇美信辯善之理,較華實之可忘,知博有多之詞,定文質之可捨,忘言忘象,得玄遣玄,深入兼忘之樞,混融至道之域矣。眾妙之門者,上經第一章之詞也。言象者,《易□繫》云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也。筌蹄者,《易□繫》云得兔而忘蹄,得魚而忘筌也。並具經中已解。若彼毗耶杜口,自昧於真宗,靈山拂席,竟迷於正見。豈若玆文演暢,體用兼明。語之修身理家,則百關和而六親睦;奠邦御寓,率土靜而九有清。弈代宗師,百王規稟者矣。柱下者,老君當周武王之時,居於岐,佐武王為柱下史,即今之御史也。
  信言不美,
  注:信言者,聖教也。信實之言,不韻於俗,故不美也。
  疏:信言者,聖教信實之言也。老君欲以自明所演言教,化導眾生,實為精信,故與俗相違。代人以為不美。
  義曰:大聖垂訓,以暢道為先,無華詞可悅於人,無曲說可誣於眾。真理直致,質而不文,故代俗所窺以為不美。然而循理屬念,依經宅心,不唯霸國和民,抑乃長生輕舉,可謂精信矣。
  美言不信。
  注:美言者,代教也。甘美之言,動合於俗,故不信也。
  疏:美言謂代教,甘美之言也。言多浮華,動合於俗,既非信實,不可化人,所以不美。正以代教美言不信故爾。
  義曰:代問教旨,以華藻為先。無至理可依,無玄譚可採,但以綺美為富贍,煩博為奇能,俗耳所樂聞,常情所甘愛,不可行化於世,但可娛適於情。故美而不信也。
  善者不辯,
  注:善者在行,無辯說也。
  疏:悟教之善在於修行,行而忘之,曾不執滯,故不辯說也。
  義曰:知道能行,不勞言辯,故經曰知者不言是也。夫辯者理闊而詞煩,虛多而實寡,但可誇誕於俗,不能徑了於玄。故善言於道者,臻乎無言,非假辯說。《西昇經》曰道在勤行,不在能言是也。
  辯者不善。
  注:空滯辯說,故不善也。
  疏:但能辯說言教,曾不悟了修行。惑滯既多,故為不善。
  義曰:夫懸河縱辯,炙輠與詞,其於言也亦以富矣,但夫滯言則迷於了悟,執理則瞢於真修。詞多惑人,故非善矣,經曰言者不知是也。能辯而不能行者,《西昇經》云言出飛龍前,行在跛鱉後是也。
  知者不博,
  疏:知,了悟也。博,多聞也。言體道了悟之人,在乎精一,不在多聞。故莊子云博溺心者。
  義曰:道在乎知,不在乎博。知而行之者,至道不煩,一言了悟,悟而勤久,久而彌堅,則得道矣。知而求博,博而不修,言之於前,行之不逮,則失道矣。博溺心者,《莊子□繕性篇》云:古者淳樸既散,德又下衰,唐虞之世,智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能以反其性而復其初。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此疾其捨無為循有作也。所以鍾鼓作荒淫之具,玉帛為傾奪之資,亂生於此矣。人君理國,若能去調琢,息奢淫,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