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內也,西南隅謂之奧。言世儒之士、習道之人,始睹此經,自謂窮理盡性,以極玄微耳。
  疏:及其研精覃思,然後知其於秋毫之端,萬分未得其一也。
  義曰:沉研鑽極,考情運思,探道之奧,極道之源,箋註詮疏,以求聖人之旨,所得之理逾少,聖人之意逾深。郭象曰:秋毫之端細矣,又未得其萬分之一也。秋毫者,兔秋所生之毛也。端者,末也。
  疏:經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義曰:此引上經第二十五章,以證妙道之名也。有物者,無中之有,恍惚之物也。混成者,天地未分,謂之混沌。天包於地,混混無端,天地浮載於水中,積聚於氣內,謂曰混元,以其道氣化生,分布形兆,乃為天地。而道氣在天地之前,天地生道氣之後。故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也。莊子曰:大道者,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吾者,老君自稱也。混成之狀,怳惚之象,先天先地,混然獨立,名號未彰,言語路絕。所以老君強為立字,字之曰道,強為立名,名之曰大。其道廣博,包裹天地,貫穿萬物,故名大道也。
  疏:故知大道者,虛極妙本之強名,語其通生也。
  義曰: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在太極之表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故謂為虛極之妙本也。以其生天生地,神鬼神帝,故言其通生也。道者,通也。虛者,至無也。極者,至高也。妙者,至玄也。本者,化源也。
  疏:莊子曰:太初有無,無有無名者,未立強名也。故經曰:無名,天地之始。
  義曰:莊子姓莊,名周,宋國蒙邑人也。當趙文王、齊宣王、梁惠王時,師長桑公子,受其微言,隱於抱犢山,服大丹昇天,署位為太極韋編郎,入侍帝晨。嵇康云:又師涓子,居世時為漆園吏,著書三十三篇,皆言大道放曠無為之理。大唐天寶四載四月,封為南華真人,所著書為《南華真經》。此則引第十二《天地篇》也。太初者,未見氣也。有無無有無名者,無有故無名號也。此名未立強名之道以前,大道無名,強而名之,謂之道。強名之初,天地之始也。
  疏:強名通生曰道,故經曰:有名,萬物之母。
  義曰:道,通也。通以一氣生化萬物,以生物故,故謂萬物之母。母,茂養之稱也。經云者,指此經首章之詞也,引此首章以證大道之名爾。
  疏:莊子又曰:物得以生謂之德。
  義曰:《莊子□天地篇》之文也。虛無不能生物,明物得虛無微妙之氣而能自生,是自得也。任其自得,故謂之德也。
  疏:德,得也。言天地萬變,旁通品物,皆資妙本而以生成,得生為德。
  義曰:德者,人之所得是也。夫三才萬物資道妙用各得生成,無不遂性,故謂之德。旁通者,周遍之謂也。品物者,眾物也。資者,取也,用也。妙本者,道也。
  疏:故經曰:道生之,德畜之。
  義曰:此下經第十四章文也。引此正文,重明道德生畜之義,用合莊子物得以生之理。此明有以無為本,無以有為用。道德相須,為上下二經之目也。
  疏:則知道者德之體,德者道之用也。
  義曰:真實凝然之謂體,應變隨機之謂用,杳冥之道,變化生成,不見其迹,故謂之體也,言妙體也。莊子曰其來無迹,其去無涯,無門無旁,四達之皇皇是也。因此妙體,展轉生死,生化之物,任乎自然,有生可見而不為主,故謂之用。此妙用也。莊子曰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是也。
  疏:而經分上下也,
  義曰:冥冥之道,上也。昭昭之德,下也。大聖說經,本無道上德下之別。而詮釋之家,強為箋解,言道非德無以顯,德非道無以明,道無為無形,故居化物之先;德有用有為,故在生化之後。道居先,故處於上;德居後,故處於下。由是分上下二經,亦猶天清而居上,地濁而處下爾。
  疏:先明道而德次之。
  義曰:妙無生妙有,由精以至麤。次者,亞也,先後之謂也。
  疏:然體用之名可散也,
  義曰:精麤先後,可兩言之。體精而為本,樸也;用麤而為末,器也。故言散爾。
  疏:體用之實不可散也。
  義曰:同契乎無,故不可散。散者,分別之謂也。雖因用而有分別,在生化終始、倚伏相須,詣理源實,故不可散。言萬形之殊,含妙道也。
  疏:故經曰: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義曰:妙體妙用生於妙無,是同出也。由精而麤,是異名也。混而為一,是同謂之玄也。
  疏:語其出則分而為二,咨其伺則混而為一。
  義曰:分而為二者,體與用也。混而為一者,歸妙本也。莊子曰:巍巍乎,其終則復始也。
  疏:故曰可散而不可散也。
  義曰:體用雖異,是何散也。相資而彰,不可散也。
  疏:則上經曰是謂玄德,又曰孔德之容,又曰德者同於德,又曰常德不離。
  義曰:《道經》之中明此德者,則明道資於德也。
  疏:下經曰失道而後德,又曰反者道之動,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