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天下,雖廣行威令,人不從之。豈若任賢勿疑,從善不倦,恭己於上,推誠於下,不言而化,不令而行哉?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注:不出戶,故云不行。無為淳朴,而知為理之道也。
  疏:此覆釋不出戶而知天下也。無事無為,教令不出,故云不行。近取諸身,遂知來物。故我無為而人自化,豈待言教出戶,然後謂之知乎?
  義曰:理國聖人,率身從道,道與天合,冥契上玄,萬方順之,應猶響答,不俟行化而後能知。近取諸身者,《易□下繫》云: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此言以身之耳目鼻口與八卦相應,身之所行,吉則應之,凶則違之,禍福無門,惟人所召。我無為而人自化者,此經第五十七章之詞也。
  不見而名。
  注:不窺牖,故云不見。人和天順,而能名其太平。
  疏:此覆釋不窺牖見天道也。夫鶴鳴則子和,行感則天動,原小可以知大,審己可以知物。元吉所召,在乎其人,則太平之化可得而言爾。何必窺見,然後名乎?故云不見而名也。
  義曰:天道坦坦,去身不遠。天人相感,影響無差,凶吉合符,由乎其行。身既理矣,固亦宜然。天應人和,不俟窺牖矣。鶴鳴子和者,《易□繫》云: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此明擬議以成其變化之理也。若擬議於善,善來應之,擬議於惡,惡亦隨之。鶴鳴則子和,脩誠則物應。鶴鳴幽陰之中,子猶和之;人欺於暗室,物必知之。憂悔吝者,存乎纖介,定得失者,在乎樞機。君子擬而後言,議而後動,慎微之理也。雖微必應,夫何遠哉?不見而名,道既玄同,心與道合,萬物符契,故不俟見之而後名也。
  不為而成。
  注:不為言教,而天下化成。
  疏:此總結不出不窺之義也。夫以上有所為,下必有優。今聖人凝神端扆,玄默朝堂,君無為,人無事,百姓家給,萬化自成。
  義曰:凝靜,定也;端莊,肅也;扆龍,屏也;朝堂,聽政之所也。聖人無為致理,無事化人,不出戶而自知,不窺牖而自見,融神觀妙,造化生乎身。垂拱端旒,宇宙在乎手。民不知有君於上,君無所求用於民。倉庾豐盈,家給人足。夫何故耶?以其上無為而國泰。神既凝寂,故不言而化成矣。扆,謂倚也。形若屏風,晝為斧文,於明堂之中牖開而設之。昔周公輔成王於明堂,以朝諸侯,負斧扆,南面而立,以正君臣之位焉。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之三十五竟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之三十六
  唐廣成先生杜光庭述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疏:前章明不出不窺,不以知政理之道。此章明為學為道則至乎無為之事。首兩句示進修息遣之漸,次三句明損有歸無之益,後四句結成其意,戒有事不足以化人。○義曰:理世之教,以勤學而成功。修身之階,以損知而契道。勤學則日益而進業,契道則日損而無為。倚伏本殊,語默互致,此明日益之為劣。局世居常,日損之為優。超凡證道,固以符合於不出不窺之冥寂。戒彌遠彌少之煩勞,示無為可以握圖,有事不足理國。此其旨也。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注:為學者日益見聞,為道者日損功行。益見聞為修學之漸,損功行為悟道之門。是故因益而積功,忘功而體道矣。
  疏:為,修為也。損,忘損也。言初修學者日求聞見以為益,因益為道,則忘遺功行以為損。所以者何?夫為學者,莫不初則日學以知道,修功而補過,終則悟理而忘言,遣功而去執。故注云益見聞為修學之漸,蓋言其初也。損功行為悟道之門,蓋言其終也。
  義曰:學道之人先立功行,後忘其心,所以契無為之道。理國之道,先弘德化,後忘其進,所以成太平之基也。此亦一致也。夫立身之道,不可不學。《春秋》曰:學者,殖也。不學將落。於是乎下陵上替,能無亂乎?《白虎通》云:學者,覺也,悟也。言以先王之道開道情性,使覺悟也。幼則迷昏而不悟,未可以學,長則悍格而難入,不可以教。學有三時。一就人身中為時者,十三歲之後可以習業也。故《學記》云:發然而後禁,則悍格而不勝;時過而後覺,則勤苦而難成。二就年中為時者,《內則》云:人之養子,六年教之數,一至十,十至百千萬也;與方名,東西南北也。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後於長者,教之讓也。九年,教之數日朔望,與甲乙至壬癸六甲也。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十有三年,學舞勺,誦詩背文,而讀曰誦也。十五年,成童,舞象學射御,先舞籥,籥似笛,執而文舞也,後舞象,武舞也。二十而冠,始學禮。三十有室,理男事,學無方。四十而仕,出謀發慮。五十,服官政是也。三就日中為時者,言隨時節氣受業易入。《王制》云:春夏習詩樂。言春夏是陽,陽體清,詩樂是聲,聲以輕清故也。秋冬習書禮。秋冬是陰,陰體重,書禮是事,事以重濁故也。以輕清之時習輕清之業,以重濁之時習重濁之事,故其氣相感,皆易入也。然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