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經》曰:莫神於天。《通玄經》曰:地承天,萬物形。
  天法道,
  《通玄經》曰:夫道至神,斡旋天運。《南華經》曰:夫道無形,覆載天地而不為巧。
  道法自然。
  《通玄經》曰:道者,自然之妙也。《南華經》曰:夫道無形,自本自根,自然之本也。
  重為輕根章第二十六
  此章《通玄經》言:末世天子公侯而志驕,而以自要尊貴,即萬乘之勢不足以為快,天下之富不足以為樂,為而自輕,躁而多欲,輕躁失本,亡天下也。
  重為輕根,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無為而化者,持重而不輕也。持重以制輕,天下皆寧。
  靜為躁君。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清靜之德者,閑靜而不躁也。處靜以持躁,天下皆安。君,根本也。
  是以君子終日行
  《南華經》曰: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君子所以治國,賢人未嘗過而問勞佚焉。
  不離輜重。
  《南華經》曰:君子為政,豈敢輕乎。
  雖有榮觀,
  《通玄經》曰:君子之道,靜以修身。
  燕處超然。
  《通玄經》曰:君子之道,靜則下不擾,下不擾則民不亂。
  奈何萬乘之主,
  《通玄經》曰:萬乘之勢以萬物為功名,權任至重,不可自輕。
  而以身輕天下。
  《通玄經》曰:萬乘之勢自輕則功名不成。
  輕則失臣,
  《通玄經》文子問治國之本,老子曰:本在於治身,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身亂而國治者也。若為而自輕,則失君本。
  躁則失君。
  《通玄經》曰:即萬乘之勢不足以為快,天下之富不足以為樂,躁而多欲,縱欲失本。
  善行章第二十七
  此章《南華經》言:帝王之德配天地之無為,此乘天地之道,馳萬物之自治而用人群無為之道也。道德之本在於上立要,在於一人無為而天下治。常為五善無為之要,以救人物,天下皆善,是謂要妙。五善,救民也。
  善行無轍跡,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無為,教不下堂而化行四海,不行而自治,行而無跡也。
  善言無瑕謫,
  《通玄經》曰:後世待言而使命,其於為治難矣。古者不言之命,古聖人所以為師,無一言而大動天下,其惟心行無為也,不言而自往,事而無傳。
  善計不用籌筭,
  《通玄經》曰:王通於一而萬事畢,聖人無為無智慮也,不謀而自當,不慮而自得。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
  《通玄經》曰:古者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人,刑措而不用,不令而自禁。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不施法令,風俗移易,其唯心行道也,不行而自制。《南華經》曰:古者約束不以繩索。後世待繩約而固者,寖其德也。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無為,明照天下,執道之要,秉要以救眾。
  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通玄經》曰: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故人無棄人。《洞靈經》曰:救弊貴於省事。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通玄經》曰:萬物之變不可救也,秉其要而歸之,故物無棄物。《洞靈經》曰:救弊貴於一令。
  是謂襲明。
  《通玄經》曰:道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明,積微成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
  《通玄經》曰:人主者,民之師。
  不善人,善人之資。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善用道者,乘人所資以立功,以其所不能託其所能,所治甚眾,所居甚要,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不祥。
  不貴其師,
  《通玄經》曰: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賢師良友,捨而為非者寡矣。
  不愛其資。
  《南華經》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也。
  雖知大迷,
  《通玄經》曰:古人不小學,不大迷;不小惠,不大愚。末世雖知小學,大迷於道。
  是謂要妙。
  《通玄經》曰:治眾之本在於一要,天下安寧,要在一人。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此章《南華經》言:古者道惡乎隱而有真偽,皆因後世五帝道隱於小成,以偽其道而不真矣。古者大道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仁義禮樂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則民素樸。素樸而民性淳質而自治矣。及至後世五帝蹩躠懸贅為仁,提跂駢拇為義,而天下始疑惑於書學小成之偽矣。澶漫淫聲為樂,摘僻邪偽為禮,而天下始分離為律曆聲色之器矣。是故後世五帝大道樸散,造書利器為書器也。
  知其雄,
  《南華經》曰:五帝知其雄,造五聲也。《通玄經□下德篇》曰:雷霆之聲可以鍾鼓象也,風雨之變可以音律知也。聲可聞者,可得調也,調五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