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靜不先求也。
  以靜為下。
  王弼曰:以其靜故能為下也。牝,雌也。雄躁動食欲,雌常以靜,故能勝雄也。以其靜復能為下,故物歸之也。
  舒王曰:交者眾人之會,能處眾人之所惡,則天下之動,莫不歸之矣。故曰:天下之交牝者,蓋天下之交,交於牝而已。蓋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靜為君,而常處於下,則足以勝牡矣。故曰: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呂吉甫曰:蓋天下之交牝,而牝常以靜勝牡,而所以勝者,由以靜為下故也。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王弼曰:大國以下猶云以大國下小國,小國則附之。
  顧歡曰:夫大國謙以虛,則小國悅以服。服之是為取彼小國也。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河上公曰:此言國無大小,能執謙畜人,則無過失也。
  王弼曰:大國納之也。
  盧裕曰:取其容己也。
  唐明皇曰:大取小以為臣妾。小取大以為援助。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唐明皇曰:以者大取小,而者小取大。
  呂吉甫曰: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則所謂或下以取之也。下以取之者,言大之於小,宜若可以無下,而下之者以取之故也。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則所謂或下而取之者也。下而取之者,言小之於大,不得不下而取之故也。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河上公曰:大國不失下,則兼并小國而牧畜之。
  成玄英曰:大國所以用謙者,更無餘意,故不過欲兼愛畜養小國。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劉進喜曰:小國用柔者,更無餘心,不過欲入大國之中,慕德接事。
  唐明皇曰:大國執謙德而下小國者,不過欲兼畜小國為臣妾。小國贄貢賦以下大國者,不過入事大國為援助。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劉七會曰:恃大恐自高,故特以為戒也。
  舒王曰:蓋以小事大者人之易,以大事小者人之難。唯其人之所難,故老子以大者宜為下。
  呂吉甫曰:今大者下小,小復下大,兩者各得其所欲,則其有不取之者乎。取之者言得其心而不失之之謂也。然則大者小者莫不宜為下,而獨曰大者宜為下,何也。小而不能下大,非徒不能取大國,而亦禍災及之矣。則不嫌於不宜,故曰:大者宜為下而已。
  大者,奄有四海,君臨萬方,其勢崇高,其位尊極,失於盈滿,尤宜謙下。劉子曰:天道下濟而光明,江海善下而為王,故山在地中為謙,王侯以孤寡為損。此章言交鄰國之道,以謙下為本,故國無大小,皆當用謙然。大者恐恃以自高,尤當謙下,故特戒云。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
  劉仲平曰:奧者,至深之居。徼者,一隙之邊。以言乎道之妙,則喻以奧。以言乎道之麤,則喻以徼。言妙則知徼之為麤,言徼則知妙之為奧。
  善人之寶,
  唐明皇曰:善人知守道者昌,故常寶貴之以為用也。
  王元澤曰:善人之所寶,聖人則體之矣。天下莫不貴者,道也。知道之可貴者,善人也。寶者,貴重之意。道之為寶者,精氣神是也。夫精者身之本,保其精而不蕩,則形全。專其氣而不暴,則體充。守其神而不散,則真全。三者混而為一,此道所以為善人之寶也。
  不善人之所保。
  唐明皇曰:保,任也。不善之人,不能寶貴至道,及其息難,即欲以身保任,於道自求免爾。莫非道也,善人求之足以至於善,不善人之所保倚也。謂遭患逢急,能自悔卑下,則足以免於罪。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孫登曰:夫言之可以奪眾貨之價尊,行之可以加眾人之上。夫道之出口,淡乎無味。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豈華辭以悅百姓之耳,飾行以曜萬物之目哉。
  陸佃曰:言風波也,行實喪也。然而美之尚可以市尊,行之尚可以加人。又況道者萬物之奧乎。此古之人所以用斯道覺斯民也。而一民覺焉,則雖以至寶充滿法界,以用施者,其功莫之勝也。故曰: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
  顧歡曰:樹君立輔,論道經邦,欲以率道天下,教化不善人也。
  杜光庭曰:四海之大,萬有之富,厥初生民,不可無主,故立天子以牧之。天子者,尊事上帝,父事於天,母事於地,謂之天子。一人不可以廣治,置百官之長,有三公焉。《書》云:其惟三公,論道經邦。三公謂太師、太傅、太保。
  溫公曰:立君以司牧其民,置輔以師保其君。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御註:君子之守修身而天下平。天子三公有璧馬以招賢,而不務進道以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