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散之委眾形之自化,而雨以潤之任萬物之自滋,故不益生,不勸成,而萬物自遂于天地之間。所以長且久也。飄驟則陰陽有繆戾之患,必或使之,而物被其害,故不能久。
  風雨者,陰陽交感所為。飄驟者,交感之過。天地之大猶不能久,況人處天地之間,眇乎小哉。為於多言速滅可知。
  故從事於道者。
  王弼曰;從事謂舉動從事於道者也。道以無形無為,成濟萬物。從事於道者,以無為為君,不言為教,綿綿若存,而物得其真,與道同體,故曰同於道。
  道者,同於道。
  河上公曰:道者,謂好道之人。同於道,所謂與道同。
  德者,同於德。
  河上公日:德者,謂有德之人。同於德,所謂與德同。
  失者,同於失。
  蔡子晃曰:有為躁競,執教生迷,名為失。既為同失,不能虛心冥會,而言道失者,獨失道也。
  自然之謂道。從事於道者,悟道忘言,所謂與道同。得道之謂德。德者希言,所謂與德同。失道之謂失。失者多言,所謂與失同。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河上公曰:與道同者,道亦樂得之。與德同者,德亦樂得之。與失同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有不信。
  鍾會曰:我信不足於道,道亦不信應我,所以兩相失。只是同於道者,道得之。信於道者,道信之。同於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也。
  此章以希言為主。希言則以道而言也。道偶而應,故合自然。故下文云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觀其失得之本,皆言之希與多爾。多言之人,外則招愆,內則耗氣,人欲長久,希言內守。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御註:跂而欲立,跨而欲行,違性之常,而冀形之適,難矣。以德為循,則有足者皆至。
  跂者急於有立,跨者急於有行,皆非行立之常也,則不能久。故雖立不立,雖行不行。立身行道之人,不可欲速,順其常然,則身立而道行。自見者不明,
  舒王日:自見者不明。則前所謂不自見者,乃能無所不見。
  自是者不彰,
  河上公曰:自以為是,而非人者,眾共蔽之,使不彰顯也。
  自伐者無功,
  顧歡曰:興功濟物,而自取其名,名既屬己,則功不在物。
  自矜者不長。
  郭象曰:矜誇自恃,不解忘功,眾所不與,故不長也。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
  御註:自見則智不足以周物,故不明。自是則仁不足以同眾,故不彰。有其善喪厥善,故無功。矜其能喪厥功,故不長。道之所在,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泰色淫志,豈道也哉。故於食為餘,於行為贅。
  道固無我,無我則不爭。夫自是、自伐、自矜者,亦非其常也。故其於道也,為餘食贅行而已。食飽則已,有餘則病。形完則已,有贅則累。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御註:侈於性則盈,天之所虧,地之所變,人之所惡也。故有道者不處。此章言立身行道,不適其常,而急於行立,故終不能行立。其自見等行,亦非其常也。故於道為餘食贅行而已。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御註: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曰渾淪。合於渾淪則其成不虧。《易》所謂太極者是也。天地亦待是而後生,故云先天地生。然有生也,而非不生之妙,故謂之物。
  羅什曰:妙理常存,名為有物。萬道不能分,故曰混成。
  寂兮寥兮,
  河上公曰:寂者,無音聲。寥者,空無形。
  舒王曰:寂者,止也。寥者,遠也。寂無遺響,太空寥廓。
  獨立而不改,
  溫公曰:無與之匹,故曰獨立。變化終不失其常,故曰不改。
  鍾會曰:廓然無偶,故云獨立。古今常一,是曰不改。
  道之真體,卓然獨立,不與物偶,歷萬世而無弊,亘古今而常存。
  周行而不殆,
  御註:利用出入往來不窮,言道之用。
  鍾會曰:道無不在,名曰周行。所在皆通,故無危殆。
  道之妙用,無乎不在,靡不周徧,未始有極。《易》曰: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可以為天下母。
  御註:萬物恃之以生。
  車惠弼曰:同化陰陽,安立天地,亭毒羣品,子育含靈,生之畜之,可以為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河上公曰:我不見道之形容,不知當何以名,見萬物皆從道生,故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唐明皇曰:吾見有物生成,隱無名氏,故以通生表其德,字之曰道,以包含無。其體強,名曰大。
  呂吉甫曰:道之為物,用之則彌滿才太虛,而廢之莫知其所,則大豈足以名之哉。強為之名而已。
  大曰逝,
  御註:運而不留,故曰逝。
  顧歡曰:逝,往也。諸物雖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