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注﹞
  經名:通玄真經注。唐人徐靈府(號墨希子)註,約出於元和十一年。十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四部叢刊》三編影印常熟瞿氏鐵單銅劍樓藏宋刊本(簡稱瞿本)。
  目 錄
  序
  卷一
  道原
  卷二
  精誠
  卷三
  九守
  卷四
  符言
  卷五
  道德
  卷六
  上德
  卷七
  微明
  卷八
  自然
  卷九
  下德
  卷十
  上仁
  卷十一
  上義
  卷十二
  上禮
  通玄真經序
  大道不振,其來己久。微波尚存,出自諸子莫不祖述道德、彌縫百代。文子者,周平王時人也。著書一十二篇。《史記》云:文子亦曰計然,范蠡師之。姓辛,名妍,字文子,蔡丘濮上人,其先晋公子也。嘗兩遊,蠡得而事之。老子弟子也。平王問文子曰:聞子得道於老君,今賢人雖有道,賢人,文子也。而遭淫亂之世,以一人之權而欲化久亂之民,其能庸乎?文子對曰:道德匡邪以為政,振亂以為理,使聖德復生,天下安寧,要在一人。故積德成王,積怨成亡,而堯舜以是昌,桀紂以是亡。平王信其言而用之,時天下治。然安危成敗,匪降自天,在乎君王任賢而已。故聖人怵怵為天下,孩其人同於赤子,欲以興利去害而安之,非欲有私已也。其書上述皇王帝霸興亡之兆,次叙道德禮義衰殺之由,莫不上極玄機,旁通庶品。其旨博而奧,其辭文而真,故有國者,雖淫敗之俗,可返樸於太素,有身者,而患累之質,可復至命於自然,大矣哉。君子不可不刳心焉。洎我唐十有一· 葉,皇帝垂衣布化,均和育物,柔懷庶邦,殊俗一軌。故在顯位者,咸盡其忠慕;幽居者,亦安其業。默希以元和四載投迹衡峰之表,考室華蓋之前,迨經八稔,夙敦樸素之風,竊味希微之旨,今未能拱默,強為注釋,是量天漢之高邈,料滄溟之淺深者,亦以自為難矣。默希子序。
  通玄真經卷之一
  默希子注
  道原
  且物之為貴,莫先於人。然不能定心猨而朗照,裂愛網於通津,遂使性隨欲遷,生與物化,至人衰之。故述大道之原,特標眾篇之首,伻尋原以階道,方觸事而即真,豈不有以者哉?
  老子曰:有物混成,凝湛常存,故言有物。陶冶萬類,故言混成。先天地生,首出庶物。惟象無形,如天之高有大象,惟道之廣无定形。虛凝為一,氣散布為萬物者也。窈窈冥冥,寂寥淡漠,言道性深,微不可測。不聞其聲,非聲可聞,非色可觀吾強為之名字之曰道。既非聲非色,即无名无字,无言无說。今所言者,即非真號,故曰強名也。夫道者,高不可極,深不可測。既无形象可睹,豈有高深可測。苞裹天地,稟受無形,原流拙拙音骨沖而不盈,道範圍天地,故曰苞。事稟受虛靜,故曰无形。其原產萬物,如水之流,滿而不溢,酌而不耗。拙拙,水出之貌。濁以靜之徐清,如動而靜,似濁而清。施之無窮,無所朝夕,博施而窮,豈止旦暮?表之不盈一握,表之乃有物,握之乃無形。約而能張,幽而能明,柔而能剛,含陰吐陽,而章三光。言之幽間,明齊三景。言之柔毳,利斷金石。故能陰能陽,能柔能則,能大能小,能短能長。向之則存,背之則亡,无可无不可,變化无方也。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麟以之遊,鳳以之翔,星曆以之行。高山深淵,麟遊鳳翥,宿離不减,升沉遂所者,至治玄感,得如是焉?以亡取存,以卑取尊,以退取先。謂遺生而後身存,自卑而人尊,自後而人先也。道性好謙,故以謙而受益。古者三皇得道之統,立於中央,神與化遊,以撫四方,三皇、伏犧、神農、黃帝。治天下,神運乎中,德澤充乎外也。是故能天運地墆,輪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物終始,風興雲蒸,雷聲雨降,並應無窮。天運,動也。地婦,靜也。言聖人能法天地之動靜,與萬物之終始,發號出令,雷動風興,雲行雨施,生蓄萬物,應變无窮也。已雕已琢,還復於樸。修真慎行,所謂琢磨#1,絕待虛凝,自然復樸。無為為之而合乎生死,大道無心,任物自然。故日無為。夫生者,不得不生。生者自然爾。死者不得不死,死者自然爾,故曰合乎生死。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恬偷無矜而得乎和,是不言而達乎德,不矜而至於和也。有萬不同而便乎生。萬類雖差,各隨其性。和陰陽,節四時,調五行,夫陰陽以和四時,以節五行,以調道之常也。非謂聖人更能改作,但俛察人事,上法天時,中察人情,俾慝不作,以至太平者也。潤乎草木,浸乎金石,禽獸碩大,毫毛潤澤,烏卵不敗,獸胎不殰,音讀。道之行#2;各遂生成,無相殘害。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一辰,上治順,下不逆。童子不孤,无夭枉也。婦人不孀,皆得相保。虹蜺不見,邪氣自匿。盜賊不行,天下大同。含德之所致也。言上數者,皆聖人亭毒之所致也。天常之道,生化无窮,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不有之有,而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