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欲琭琭如玉而自尊貴,當須硌硌如石,以守謙卑也。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前章明天地得一,以戒矜執之弊。此章明權實兩行,將申反經之義。不矜則全夫貴本,合義則方可與權,欲令深悟道無,所以再明沖用也。
  反者道之動,
  疏:反以反俗為義,動是變動之名,謂權道也。言眾生矜執其生,而失於道,故聖人變動設權,令反俗順道爾。注云反經合義者,經,常也,義,宜也。今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有以無為用,初則乖反常情,而後合順於道,故謂此為道之運動也。孔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權道反常而難曉,故舉棠棣之喻,言其華先反而後合,以喻權道先逆而後順爾。
  弱者道之用。
  疏:此明實道也,言人皆賤弱而貴強,是知強粱雄躁者,是俗之用也。道以柔和而勝剛,是知柔弱雌靜者,是道之常用,故云弱者道之用爾。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疏:言天下有形之物,莫不以形相禪,故云生於有,窮其有體,必資於無,故列子曰形動不能生形而生影,無動不能生無而生有,故曰虛者天地之根,無者萬物之源,言此者歡令眾生窮源識本而悟道爾。有無既爾,權實亦然,故注云實之於權,猶無之生有也。又云至道沖寂,離於名稱,謂諸法性空,不相因待者,言道至極之體,沖虛凝寂,非權亦復非實,何可稱名?諸法實性理中,不有亦復不無,事絕因待,所言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者,皆是約代法而言爾。若知數輿無輿,即知數諸法無諸法,豈有權實而可言相生乎?悟斯理者,可謂了出矣。
  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卷之五竟
  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卷之六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前章明權實兩門,是道之動用。此章明明道若昧,唯上士勤行。初明三士聞道,信毀不同。次建言下,明道德之行門。後夫唯下,結善貸之功用爾。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疏:上智之士,深識洞鑒,聞道權則微明,實則柔弱,聞斯行諸,皆不懈怠,故云勤而行之爾。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疏:中庸之士,明昧未明,聞說妙道,或信或否,謂明則若存而信奉,謂昧則若亡而疑惑,未果决志,故曰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疏:下士識不及理,聞道不信,謂為虛誕,則嗤笑之,亦猶章甫致賤於越人,和璞見遺於楚國,故《莊子》云:曲士不可以語於道矣。
  不笑不足以為道。
  疏:至道幽玄,深不可識,明而若昧,理反常情,下士蒙愚,所以致笑。若不為下士所笑,未曰精微,乃是淺俗之法,不足以為道。非代間法,故為凡愚所笑,是以為妙道也。
  建言有之,
  疏:建,立也。將立言以釋上士勤行之道,中士存亡之致,下士大笑之由。有之者,指下明道等爾。
  明道若昧,
  疏:明,照了也。昧,昏暗也。謂道德行人以昧養明,遺形去智,而實明了,故云若昧。言上士勤行,於明若昧,下士不達,是以笑之。中士初聞明道,故若存,後聞如昧,故若亡爾。
  進道若退,
  疏:進道之人,內心不起,外事都忘,功名日損,大成若缺,下士觀之,如似退敗之爾。
  夷道若纇。
  疏:夷,平也。纇,絲之不勻者。夫識心清靜,塵欲不生,坦然平易,與物無際,而外若絲之有類節也。
  上德若谷。
  疏:言勤行之士謂之上德,德用光備,光備則無不含容,故云若谷爾。
  大白若辱。
  疏:白,純净也。辱,塵垢也。得純净之道者,晦迹同塵,故稱若辱,而實純白,獨全備爾。
  廣德若不足。
  疏:言至人德無不被,廣也。守柔用謙,故常若不足也。《史記》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若愚不足。
  建德若偷。
  疏:建,立也。偷,盜也。建立陰德之人,濳修密行,如被盜竊,常畏人知,故曰若偷。
  質真若渝。
  疏:真,淳一也。渝,變改也。言道德行人,其德淳一而無假飾,若可渝變,與物同波而和光也。
  大方無隅。
  疏:方,正也。隅,角也。夫砥礪名節,以作廉隅,此為求教之人,非曰大方之士。磨而不磷,在涅而不淄,大方也。而能和光同塵,不自殊異,無隅也。故曰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疏:備物之用曰器,器以晚成,故能成大,是以上士勤行,積功而證,得之於漸,非一朝一夕,故曰晚成。
  大音希聲。
  疏:夫道能應眾音,大音也。聽之無聲,希聲也。以况聖人開演一乘,則法音廣被,待感而應,故曰希聲。
  大象無形。
  疏:夫涉形器者,則滯於一方矣,唯大象之道,本無形質,隨感而應,能狀眾形,故曰大象無形爾。
  道隱無名。
  疏:因其通生則強謂之道,忘其功用,則隱無名氏。欲明名以銘體,而妙本無象,則體不可名,故曰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