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曰大,而復不離於大。自大而求之,則逝而往矣。自往而求之,則遠不及矣。自遠而求之,則復返在人身心,故曰遠曰返。莊子曰:夫道於大不終,於細不遺。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疏:因強名曰大,而舉所以次大者,故天能顛玄在上,垂覆萬物,地能寧靜於下,厚載萬物,王能清靜無為,而化萬物,此三大也,吾道一以貫之矣。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疏:域中者,限域也。今玄域中之大道,不只在域中,若云約所見而言,則天地自為限域,道亦不在域中矣。夫惟寄語以申玄理,亦不必曲生異義,存文以防疑難,眾說皆未盡通。今明域者,名也,以名為體,以為物無名外之體,故曰域中。若舉道則道在其中矣,舉天名則天無遺體矣,故云域中。即有名之中,有此四大。云而王居其一者,王為人靈之首,有道則萬物被其德,無道則天地蒙其害,故特標而王居一,欲令法道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疏:人謂王者也,所以云人者,謂人能法天地生成,法道清靜,則天下歸往,是以為王。若不然則物無听歸往,故稱人以戒爾。為王者當去地安靜,因其安靜,又當法天生化,功被物矣。又當法道清靜無為,忘功於物,令物自化。人君能爾,即合道法自然,言道之為法自然,非復倣法#3自然也。若如惑者之難,以道法效於自然,是則域中有五大,非四大也。又引《西昇經》云: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則以道為虛無之孫,自然之子。妄生先後之義,以定尊卑之目,塞源拔本,倒置何深?且嘗試論曰:虛無者,妙本之體,體非有物,故曰虛無。自然者,妙本之性,性非造作,故曰自然。道者,妙本之功用,所謂強名,無非通生,故謂之道。幻體用名,即謂之虛無。自然道爾,尋其所以,即一妙本,復何所相倣法乎?則知惑者之難,不詣夫玄鍵矣。
  重為輕根章第二十六
  前章舉域中稱大,終令法道自然,此章明重靜為君,以戒身輕天下。首兩句標宗以示義,次兩句舉喻以即明。又四句傷人君之失道,末兩句述輕躁以為戒。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疏:根,本也。草木花葉之花葉輕,花葉稟根蒂而生,則根蒂躁,既重為本,故曰重為輕根。夫重則靜,輕則躁,躁則靜輕者根,則靜為躁者君矣。是知重有制輕之功,靜有持躁之力,故權重則屬鼻之績斯舉,心靜則朵頤之求自息。
  是以君子終日行,
  疏:君子者,謂人主也,言其志可以君人子物,故云君子。輜,屏車也。重者是輕者原也,此舉喻也。言人君常守重靜,猶如所為之不離輜重。行者若失輜重,則無所取給,必遭凍餒。人君若好輕躁,則臣下離散,必生禍患,故云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疏:夫人君好重靜,則百姓不煩勞,若登高臺,泛深池,撞鐘舞女,以為榮觀,則人力凋盡,亂亡斯作。故戒云雖有榮觀,當須燕爾安處,超然遠離而不顧也。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疏:天子提封百萬井,出賦六十四萬井,出戎馬百萬匹,兵車萬乘,故云萬乘之主。奈何者,傷嘆之辭也。天下者,大寶之位也。夫萬乘之主,四海必同,當令子孫.千億,本枝百代。善建則無為偃化,善抱則有截歸仁,奈何承此重器,耽樂是從,以身充欲,淪胥以敗?是以一身之欲,而輕大寶之位,甚可傷嘆,故曰奈何。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疏:夫君多輕易必煩擾,煩擾則人散,誰與為臣?故云輕則失臣,此戒人君也。為人臣者,當量能受爵,無速官謗。若矯迹干祿,飾詐祈榮,躁求若斯,禍敗尋至,坐招竄殛,焉得事君?故云躁則失君,此申戒人臣也。
  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卷之三竟
  #1從『在乎悟道』到下文『用顯自然之理』一節,敦煌卷子P.2823 作『在理執滯,非悟教之人,理必因言都忘,失求悟之漸,則明因言以詮理,不可都忘,悟理則言忘』。
  #2事:原文無,據敦煌卷子P.2823 補。
  #3法:原文無,據敦煌卷子S.4365 補。
  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卷之四
  善行無轍迹章第二十七
  前章明重靜為君,以戒身輕天下,此章明行言無滯,欲令常善救人。守重靜,理在無為。善行言,貴乎忘遣。首標五善之行,次明善救之慈,故善下暢兼忘之訓,雖知下結妙要之旨爾。
  善行無轍迹,
  疏:此明法性清净也。行謂修行也。法性清净,是曰重玄。雖藉勤行,必須無著,次來次滅,雖行無行,相與道合,故云善行。能如此,則空有一齊,境心俱净,欲求轍迹,不亦難乎?故云善行無轍迹。
  善言無瑕謫。
  疏:此明善行之人不滯言教也。瑕,病也。謫,責也。言謂教也。夫善行無邊,則能了言教,不為執滯,於言忘言,是善言也。能如此,遺象存意,理照言忘,於彼言教,一無病責,故云善言無瑕謫。
  善計者,不用籌算。
  疏:此明言教無滯,則不異門也。夫執言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