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愁。
  〔疏〕種,越大夫名。其時勾踐大敗,兵唯三千,走上會稽山,亡滅非遠,而種密謀深智,亡時可在,當時矯與吳和,後二十二年而滅吳矣。夫狡兔死,良狗烹,敵國滅,忠臣亡,數其然也。平吳之後,范蠡去越而遊乎江海,變名易姓,韜光晦迹,即陶朱公是也。大夫種不去,為勾踐所誅,但知國亡而可以存,不知愁身之必死也。字亦有作種者,隨字讀之。
  故曰:鴉目有所適,鶴經有所節,解之也悲。
  〔注〕各適一時之用,不能靡所不可,則有時而失,有時而失,故有時而悲矣。解,去也。
  〔疏〕鴟目晝闇而夜開,則適夜不適晝;鶴經禀分而長,則能長不能短。枝節如此,故解去則悲,亦猶種闇於謀身,長於存國也。
  故曰,風之過河也有損焉,日之過河也有損焉。
  〔注〕有形者自然相與為累,唯外乎#51形者磨之而不磷。
  〔注〕風日是氣,河有形質。凡有形氣者,未能無累也。而風吹日累,必有損傷,恃源而往,所以不覺。亦猶吳得越之後,謀臣必恃其功勳,以無後慮遭戮。是知物相利相必相為害也。
  謂#52只風與日相與守河,而河以為未始其攖也,
  〔注〕實已損矣而不自覺。
  恃源而往者矣。
  〔注〕所以不覺,非不損也,恃源往也。
  〔疏〕恃,賴也。攖,損也。風之與日,相與守河,於河攖損而不知覺,恃其源流。
  故水之守土也審,影之守人也審,物之守物也審。
  〔注〕無意則止於分,所以為審。
  〔疏〕審,安定也。夫水非土則不安,影無人則不見,物無造物則不立,故三者相守而自以為固。而新故不住,存亡不停,昨日之物,於今已化,山舟潛遁,昧者不知,斯之義也。
  故目之於明也殆,耳之於聰也殆,心之於殉也殆。
  〔注〕有意則無崖,故殆。
  〔疏〕殉,遂也。夫視目所見,聽耳所聞,任心所逐,若目求離朱之明,耳索師曠之聰,心逐無崖之知,欲不危殆,其可得乎。
  凡能其於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給改。
  〔注〕所以貴其無能而任其天然。
  〔疏〕夫運分別之智,出於藏府而自伐能者,必致危亡也。故雖有成功,不還周給而改悔矣。
  禍之長也玆萃,
  〔注〕萃,聚也。苟不能忘知,則禍之長也多端矣。
  〔疏〕滋,多也。萃,聚也。役於藏府,自顯其能,故凶灾禍患,增長而多聚之也。
  其反也緣功,
  〔注〕反守其性,則其功不作而成。
  〔疏〕自伐己能而反招禍敗者,緣於功成不退故也。
  其果也待久。
  〔注〕欲速則不果。
  〔疏〕夫誠意成功,次定矜伐#53。有待之心,其日固久。
  而人以為己寶,不亦悲乎。
  〔注〕己寶,謂有其知能。
  〔疏〕流徙之人,心處愚暗,寶貴己能,成功而處,執滯如是。甚可悲傷。
  故有亡國戮民無已,
  〔注〕皆有其身之禍。
  〔疏〕貪土地為己有大寶,取之無道,國破家亡,殘害黎元無數,無窮已也。
  不知問是也。
  〔注〕不知問禍之所由,由乎有心,而修心以救禍也。
  〔疏〕世有明人,是為龜鏡。不知問禍敗所由,唯惡貧賤,愚之至也。
  故足之於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
  〔疏〕踐,蹍,俱履蹈也。夫足之能行,必履於地,仍賴不踐之土而後得行,若無餘地,則無由安善而致博遠也。此舉譬也。
  人之於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之所謂也。
  〔注〕夫忘天地,遺萬物,然後蜩翼可得而知也,況欲知天之所謂,而可以不無其心哉。
  〔疏〕知有明暗,能有少多,各止其分,則物逍遙。是以地藉不踐而得行,心賴不知而能照。所以處寂養恬,天然之理,故《老經》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此合諭也。
  知大一,知大陰,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
  〔疏〕此略摽能知七大之者,可謂造極。自此以下歷解義。
  大一通之,
  〔注〕道也。
  〔疏〕一是陽數。大一,天也。能通生萬物,故曰通。
  大陰解之,
  〔注〕用其分內,則萬事無滯也。
  〔疏〕大陰,地也,無心運載而無分解,物形之也。
  大目視之,
  〔注〕用萬物之自見,亦大目也。
  〔疏〕各視其所見謂大目。
  大均緣之,
  〔注〕因其本性,今各自得,則大均也。
  〔疏〕緣,順也。大順也物物各性足均平。
  大方體之,
  〔注〕體之使各得其分,則萬方俱得,所以為大方也。
  〔疏〕萬物之形,各有方術,蜘蛛結網之類,斯體達之。
  大信稽之,
  〔注〕命之所期,無令越逸,斯大信也。
  〔疏〕信,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