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密之遺哉。
  占往知來,不如樸質。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問,雖有不假卜筮而知吉凶之明,不如樸質者歌復歸於樸故也。《道經》於終篇言鎮之以無名之樸,正此意也。
  虛無章第十五
  老君曰: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
  《道深章》曰:道深甚奧,虛無之淵。言道為虛無之本也。《道經》曰:道法自然。言道降而下,法自然也。於此言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何也?蓋言虛元,則自然在其中矣,言自然,則道在其中矣。別而言之,裂一為三,合而言之,貫三為一,自其無所有,則日虛無,無所因則日自然,偶而應之,則日道,烏有先後之殊哉。
  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萬物。
  易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萬物抱一而成。
  萬物以精化形,一者精之數也,原其始,則得一以生,要其終,則抱一而成。
  得微妙氣化。
  通天下一氣爾,自有形以至無形,自有情以至無情,神奇臭腐,與時更化,皆氣使之然也。聚則生,散則死,盛則榮,衰則悴,搏之不得,幽而難測,可謂微妙矣。
  人有長久之寶,不能守也,而益欲尊榮者,是謂去本,生天地之道也。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物有時而盡,何可長也。性命之真,與生俱生,至富國財並焉,豈特隋珠之重哉,昧者喪其不貲之樸,而矜覽外慕,其去本遠矣。生天生地,道之本也。《莊子》曰: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
  恍惚章第十六
  老君曰:虛無恍惚,道之根。
  虛則無實,無則非有,恍者有光而無象,惚者有一而未形,虛無恍惚而在其中矣。《莊子》曰:悟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此之謂本根。
  萬物共本,道之元。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元者氣之始,道之用也,天之生物,使之一本,豈二致哉,萬物一府,同出於道爾。《莊子》曰:萬物與我為一。
  在己不亡#9,我默焉。
  聖人著書立言,用意深而勸戒切,蓋欲倒置之民,返其性情,復其初也,使天下之人,皆能內觀取足,不失其在我之真,聖人將密爾忘言,不可以容聲矣。《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生置章第十七
  老君曰:生我於虛,置我於無。
  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物所以生也。魂黑歸於天,形魄歸於地,骨骸返其根,我尚何存,則亦復歸於無爾。生我於虛,原始而言之也,置我於無,要終而言之也。
  生我者神,殺我者心。
  神守其形故生,神去於形則死。人心惟危,憤矯#10而不可係,宵人之離形者,心則使之,此致道者所以忘心。
  夫心意者,我之所患也。我即無心,我何知乎!
  賊莫大於德有心,有心斯有意,意者謬心也,人以有身為大息者,以有意存焉爾。誠能心無所知,內靜其意,吾又何息,是以至人於羊棄意,《莊子》曰:兵莫僭於志,鎮郵為下。
  念我未生時,無有身也,直以積氣聚血成我身爾。我身乃神之車也,神之舍也,神之主也,主人安靜,神即居之,躁動,神即去之。
  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一受人之形,若運轉而不能自止者,孰居無事推而行是哉,神實妙之,子輿曰:以神為馬,予因而乘之,豈更駕哉,故日我身乃神之車。不特為神之車,又為其含焉,蓋身者神之宇,所以形生而不敝者,以其保神也,全其形而不虧,神將來舍矣。傳曰:七竅者,精神之戶牖,神以身為舍可知矣。身不特為神舍,又為其主人焉,蓋感之者為主,應之者為客,神未嘗先物也,應物而有所麗,猶客為主所覆,而受命於主也,身為神之主人可知矣。主人安靜則居之,形完則神全也,躁動則去之,質朽則神喪也。
  是以聖人無常心者,欲歸初始,返未生也。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故能返其性情而復其初。《莊子》曰:既已為物矣,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惟大人乎。
  人未生時,豈有身乎?無身當何憂乎?當何欲哉!.故外其身,存其神者,精耀留也。道德一合,與道通也。
  吾有大息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息?蓋身非我有,是天地之委形,生非我有,是天地之委和,認而有之,皆惑也。睹道之人,不以利累形,不以形累心,四肢百骸,將為塵垢,故外其身而身存,神未嘗有所困也。夫然,故形全精復,與天為一通乎,道合乎德矣,蓋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道德一合,則德總乎道之所一,而無成與毀也,唯達者可以語此。
  為道章第十八
  老君曰:古之為道者,莫不由自然。故其道常然矣,強然之即不然矣。夫何故?以其有思念,故與道反矣。
  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天下之常然也。為道者,居無思,行無慮,順其自然,無容心焉,夫豈益生勸成,而有斷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