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回事。
○2章云:「蜩」乃虫名,非鸟也。「两鸟」字可删。
○3原作‘「及」字以言所相之两王也’,今将「言」改作「连」。
○4‘下「与」字……也’一句原无,今补。
○5【7.3.11】节有若干同类用例。
○6杨云:「若」字「如」字皆「或」字之义。汉书高纪注云:‘「若」,「或」也。’礼记文王世子疏云:‘「若」,是不定之辞。’此诸例及下引论语‘如五六十’之例,皆是「或」义,不当径释为「与」。「与」当于英文之and,「或」当于英文之or,「与」表连及,「若」表选择,意义大不同也。 今案:「和」类连词与「或」类连词讲法不同,但不日所有用例都有实质性区别。
静字三之五
静字总论
【4.1】静字,所以肖事物之形者。
形者,附事物而生。左传僖公十五年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是故静字统分两门:曰象静,曰滋静。象静者,以言事物之如何也;滋静者,以言事物之几何也。曰如何,曰几何,皆形之显著者也。象静之字至多,义详于前,兹不复载。
【4.1.1】更有以公名、本名、代字、动字、状字用如静字者。①夫字无定类,是惟作文者有以驱遣之耳。以他类之字用如静字者,如:
「王道」「王政」「臣德」「臣心」之类,「王」「臣」二字本公名也,今先于其它公名,则用如静字矣。
又「齐桓」「晋文」「尧服」「舜言」之属,「齐」「晋」「尧」「舜」皆本名,今则用如静字。
「吾国」「吾家」「其言」「其行」诸语,「吾」「其」二字,皆代字也,今则用如静字。
「饥色」「饿莩」诸语,「饥」「饿」本动字也,今则用如静字。
至[1]庄子逍遥游云:腹犹果然。——「果然」本状字也,今为表语,②用如静字。
而史籍内「款款之愚」「拳拳之忠」「区区之薛」等词,凡重言皆状字也,今则用如静字。遍阅古籍,其以他类之字用作静字者,所在皆有,故略举一二以示隅耳。
○1从本节到【4.2.7】节,「静字」主要指「象静」。又:马氏这里把作为句子成分的修饰语和为字类的静字混为一谈了。
○2「语」,疑为「词」字之误。
【4.1.2】静字有两字同义者,如:
公忠 贤良 端庄 圣明 优游 从容 空疏
辛勤 雍熙 浑穆 慷慨 旷远 倜傥 偃蹇
狠愎 奇特 豪逸 奢靡 跅弛 骄吝 精微
有两字对待者,随所用为类耳,如:
穷通 安危 昏明 贤奸 公私 从横 荣枯
精粗 高下 方圆 姸媸 曲直 清浊 强弱
厚薄 长短 眞伪 优劣 通啬
象静
【4.2】静字诸用。
【4.2.1】静字先乎名者常也。单字先者,概不加「之」字为衬。孟子有「孝子」「慈孙」「孤臣」「孽子」「广土」「众民」「令闻」「令誉」等语,皆单静字各先于所附之名。
[2]庄子田子方:当是时,犹象人也。——「象」静字,先乎「人」以明与「人」同「象」耳。
[3]史匈奴列传:朕追念前事,薄物细故。——「前」「薄」与「细」皆静字也,而先于名。
[4]汉李广传: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故」也!’①——「故」「今」静字也,而先乎「将军」,又「将军」名非单字,而单静字先之,无加也。
[5]史刺客列传: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
[6]又:皆白衣冠以送之。——「利」「白」两静字皆单字也,先于双字之名,无加。无加者,即不加「之」字为衬也。
[7]孟梁下: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今」「古」单静字,先于「乐」而加「之」字为衬,非常例也。
[8]汉循吏传:与我共此者,其惟良二千石乎!——「良」静字,先于三字之名,亦无加也。
[9]史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大」「小」「细」单静字,皆各先于所附之名。
[10]汉东方朔传:弃成功,就败事。
[11]又:逆盛意,犯隆指。——「成」「败」「盛」「隆」皆单静字,而各先于所附之名,无加。
偶者亦先焉,惟衬以「之」字,若偏次然;不衬者仅耳。
[12]庄胠箧: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惴耎」「肖翘」,皆偶静字也,先附于名,间以「之」字,以便口诵也。
[13]史始皇本纪: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膏腴」「要害」,亦偶静字也,同上。
[14]史淮阴侯列传:今将军欲举倦罢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倦罢」偶静字。
[15]齐策:今君有区区之薛。
[16]又:无纤介之祸者。——「区区」「纤介」同上。
[17]韩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愁苦之音要妙,欢愉之音难工,而穷苦之音易好也。——四「音」之先,各附偶静字,皆间「之」字。
[18]韩上于相公书:合下负超卓之奇材,蓄雄刚之俊德。——「起卓」「雄刚」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