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左传隐公五年云: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各句起词,皆为一读。以上所引,起词之顿,皆以散动与其止、转之词为之者。其详见五卷散动节。②
其它之顿。
[296]易系辞云: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此节首「是故夫象」一顿,有若起词然,以为下文所指也。彖一之七系,即此志也。故此不赘。
又起词往往为意之所重,提置于先,读时应略顿者。
[297]史记蔺相如列传云: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矣。——「臣头」一顿时,掷地有声。如云‘今臣头与璧俱碎矣’,则弱矣。
[298]又淮阴侯列传云: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今臣」一顿有力,「败亡之虏」同次,又一顿也。
[299]荀子议兵篇云:身,苟不狂惑戆陋,谁睹是而不改也哉?——「身」一顿。
[300]左传哀公十一年云: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且子季孙」一顿。
[301]韩文送郑尚书序云:公卿大夫士,苟能诗者,咸相率为诗以美朝政,以慰公南行之思。——「公卿大夫士」一顿,非起词,乃偏次也。盖偏次而为顿者,犹云「公卿大夫士之中,苟有能为诗者」也。此见二卷约指代字。③
[302]孟子公孙丑上云:市,廛而不征∣关,讥而不征∣廛,无夫里之布。——「市」「关」「廛」皆作一顿读。
[303]左隐十一: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只字一顿。
[304]史记叔孙通列传云:仪,先平明,谒者治礼,云云。——「仪」总冒一顿。所引各顿,弁诸句首,若起词然,故附识焉。

○1‘以静字附之’应为‘以静字附名’,盖谓以「贪冒」附于「民」也。
○2此指【5.14.1】节。
○3此指【2.5.3.2】节,又可参【3.2.2】节末。

【10.5.2】二,语词有为顿者。
凡曰语词,则动字与其所系者皆举焉。然既曰语词,即句读矣,何以顿为?盖单行语词之为句读也,固矣;有时语词短而多至三四排者,诵时必少住焉,此其所以为顿也。
[305]汉书儒林传云: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与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陛下」后,三字者四,四字者二,要皆为语词,谓之为顿也可,谓之为句也亦可。①
[306]又匡衡传云:宜遂灭宫室之度,省糜丽之饰,考制度,修外内,近忠正,远巧佞,放郑卫,进雅颂,举异材,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絜白之士,昭无欲之路,览六蓺之意,察上世之务,明自然之道,博和睦之化,以崇至仁,匡失俗,易民视,令海内昭然咸见本朝之所贵。——排行语词共计十八顿,同上。
[307]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云:己丑,士弥牟营成周,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洫,物土方,议远弥,量事期,计徒庸,虑财用,书糇粮,以令役于诸侯。——计十一顿。
[308]又桓公六年云: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此五顿皆语词,分解「名有五」也。
[309]又云: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此五类续解。
[310]继云: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共计前六读,后五顿,末又三顿,皆有外动止词等字。是顿分三排,每排即可视作一句,而每顿谓之为句亦可。
[311]庄子齐物论于形大木窍穴之后,而记其声,则云: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共八顿,皆内动字衬以「者」字,以为表词也。盖窍穴非有「激」「謞」等声也,惟其声之似耳。此「者」字之用。
[312]左传隐公十一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三顿皆散动字为表词也。
统观上引,凡语词排行字少,诵时不能不为之少住,故为之顿耳。

○1此处说「昭至德」至「崇化厉贤」六顿‘谓之为句也亦可’,不合文通体系,疑「句」应为「读」。以次各句仿此。

【10.5.3】三,止词、转词有为顿者。
止词、转词在后。
[313]左传昭公十二年云: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使」后止词五本名,排作五顿。
[314]又云: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与」介字,后四本名,四顿。此转词之顿也。
[315]又定公四年云: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