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云:于予与何诛∣于予与改是。 是犹
[1015]大戴礼五帝德篇云:吾欲以颜色取人,于灭明邪改之;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吾欲以容貌取人,于师邪改之。——则论语两句,犹动「于予何诛与」「于予改是与」也。本句倒文与前引同义,盖深责而叹之之辞也。
○1[996]「与」助设问,应归入上节。
○2咏叹和拟议,文通一般分成两类,上引诸例,有不表咏叹而表拟议者,如[1004][1005][1006]诸例,应属下节。

【9.11.3】「与」字用以助拟议之句者。
助两商句。
[1016]孟梁上: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辟不足使令于前与?’
[1017]韩上宰相书:其将往而全之与,抑将安而不救与?
[1018]又行难:先生之所谓贤者,大贤欤,抑贤于人之贤欤?
[1019]又公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
[1020]又: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与?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1021]公哀十四: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
[1022]荀子修身篇: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
[1023]墨子明鬼篇: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
[1024]大戴礼武王践祚篇: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与?
[1025]墨子非攻篇: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意亡非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
[1026]又非命篇:不识昔也三代之圣善人与,意亡昔三代之暴不肖人与?
[1027]庄齐物论: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1028]吕氏春秋审为:君将攫之乎,亡其不与?——所引皆两商之句,与「乎」字所助者同式。
与「岂」等相配。
[1029]孟子公孙丑下云:岂谓是与?
[1030]韩文守戒云:野人鄙夫能之,而王公大人反不能焉,岂材力为有不足欤?
[1031]孟梁惠王上: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1032]又滕文公上: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1033]又滕文公下: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1034]又告上: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1035]论语颜渊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1036]庄子达生云: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1037]又田子方云:丘之于道也,其犹酰鸡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1038]又知北游云: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①
[1039]又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诸引句,「与」字所配之字,犹是「岂」「独」「将」「其」等字,②与「乎」字所用者同,惟辞气较为婉转耳。此「与」「乎」两字之微异与!
○1「彼其」「此其」之「其」,【2.3.1.2】节解为接读代字。
○2[1034][1035][1039]似无与「与」相配之字。

诸、夫
【9.12】「诸」字,广雅曰:‘「于」也。’广韵曰:‘「之」也。’日知录则合言之曰:‘「之于」为「诸」,「之乎」亦为「诸」。’
「夫」字,孝经谏诤章注疏云:‘「夫」,发言之端。’尔雅郭叙有:‘夫尔雅者。’邢疏云:‘「夫」者,与语辞,亦指示语。’两解一见于连字篇,①一见于代字篇矣。②惟赵岐注孟子告子篇曰:‘「夫」,叹辞也。’在句末者,此即所谓传疑助字也。赵岐以「夫」字在雊 末,专解叹辞,不知「夫」「诸」两字之为助字,仍不失有代字之意。盖传疑助字之有此两字,是犹传信助字之有「焉」「尔」两字,皆各抱其本解而为助者也。
「夫」「诸」两字之传疑也,音二,形二,而合之止一字之用。「诸」字长于设问,「夫」字工于咏叹。至「诸」字之不能咏叹,是犹「夫」字之不能设问也。若拟议,则两字皆兼焉。此形音二而用一之说也。
○1此指【8.1.1】节。
○2此指【2.2.3】节与【2.5.2.1】节。

【9.12.1】诸。
[1040]论语先进云:子路问:‘闻斯行诸?’——犹云「闻斯行之乎」也。「之」指所闻也。
[1041]又季氏云:求善价而沽诸?——犹云「沽之乎」也。「之」指「美玉」也。
[1042]孟子梁惠王下云: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