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义证 清 苏舆


自序

卷一

  楚庄王第一
  玉杯第二

卷二

  竹林第三

卷三

  玉英第四
  精华第五

卷四

  王道第六

卷五

  灭国上第七
  灭国下第八
  随本消息第九
  盟会要第十
  正贯第十一
  十指第十二
  重政第十三

卷六

  服制像第十四
  二端第十五
  符瑞第十六
  俞序第十七
  离合根第十八
  立元神第十九
  保位权第二十

卷七

  考功名第二十一
  通国身第二十二
  三代改制质文第二十三
  官制象天第二十四
  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第二十五
  服制第二十六

卷八

  度制第二十七
  爵国第二十八
  仁义法第二十九
  必仁且智第三十

卷九

  身之养重于义第三十一
  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第三十二
  观德第三十三
  奉本第三十四

卷十

  深察名号第三十五
  实性第三十六
  诸侯第三十七
  五行对第三十八
  阙文第三十九
  阙文第四十

卷十一

  为人者天第四十一
  五行之义第四十二
  阳尊阴卑第四十三
  王道通三第四十四
  天容第四十五
  天辨在人第四十六
  阴阳位第四十七

卷十二

  阴阳终始第四十八
  阴阳义第四十九
  阴阳出入上下第五十
  天道无二第五十一
  暖燠常多第五十二
  基义第五十三
  阙文第五十四

卷十三

  四时之副第五十五
  人副天数第五十六
  同类相动第五十七
  五行相生第五十八
  五行相胜第五十九
  五行顺逆第六十
  治水五行第六十一

卷十四

  治乱五行第六十二
  五行变救第六十三
  五行五事第六十四
  郊语第六十五

卷十五

  郊义第六十六
  郊祭第六十七
  四祭第六十八
  郊祀第六十九
  顺命第七十
  郊事对第七十一

卷十六

  执贽第七十二
  山川颂第七十三
  求雨第七十四
  止雨第七十五
  祭义第七十六
  循天之道第七十七

卷十七

  天地之行第七十八
  威德所生第七十九
  如天之为第八十
  天地阴阳第八十一
  天道施第八十二


自序
 

  余少好读董生书,初得凌氏注本,惜其称引繁博,义蕴未究。已而闻有为董氏学者,绎其义例,颇复诧异。乃尽屏诸说,潜心玩索,如是有日,始粗明其旨趣焉。《繁露》非完书也。而其说《春秋》者,又不过十之五六。然而五比偶类,鉴绪屠赘,尚可以多连博贯,是在其人之深思慎述。而缘引傅会,以自成其曲说者,亦未尝不因其书之少也。余因推思董书湮抑之繇,盖武帝崇奉《春秋》本田平津,董生实与之殊趣。生于帝又有以言荧异下吏之嫌,虽其后帝思前言,使其弟子吕步舒以《春秋》义治淮南狱,且辑用生《公羊》议,时复遣大臣就问政典,抑貌敬以为尊经隆儒之节耳。史公称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学士靡然响风。则当日朝野风尚可以概见。其后眭孟以再传弟子误会师说,上书昭帝,卒被刑诛。董云:「难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殆谓如孔子受命作《春秋》,行天子之事耳。弘乃请汉帝索求贤人而退,自封百里,是直俗禅位也。故史独称赢公一傅能守师法。当时禁纲严峻,其书殆如后世之遭毁禁,学者益不敢出。乃到劭公释《传》,但述胡毋,不及董生,阶此故已。韵崇古学,今文益微,《公羊》且被讥议,董书更何自存?是以荀爽对策,请颁制度分别;应劭撰集,中有断狱之书。则知易代幸存,都未流布,今并此而佚,惜哉!非隋唐人时见征引,则宋世且无从辑录此书矣。虽真赝糅杂,而珍共球璧,岂不以久晦之故与?国朝嘉道之间,是书大显,缀学之士,益知赞研《公羊》。而如龚自珍、刘逢禄、宋翔凤、戴望之徒,刘宋皆庄存与甥,似不如庄之矜慎。阐发要眇,颇复凿之使深,渐乖本旨。承其后者,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