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又叙《易经》十二篇,而托之为施、孟、梁丘三家,又于《史记孔子世家》窜入「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颠倒眩乱。学者传习,熟于心目,无人明其伪窜矣。诸家引孟、京注,间有及《说卦》《序卦》《杂卦》者,如非窜乱之条,即为后人附益之语,犹《左传正义》一引《严氏春秋》有「孔子与左丘明观书,丘明为传」之事耳,不足据也。夫《易》为未经焚烧之书,犹可托伪,而人无疑之者,况他经哉!然则天下人之被欺,固易易耳,若非藉马迁、王充之说,孔子之《易》几无复发明之日,亦危矣哉!
  按:西汉但有施、孟、梁丘、京氏《易》,费氏、高氏突出于哀、平之世,西汉诸儒无见之者。传之者王璜,即传徐敖《古文尚书》之人,其为歆所假伪付嘱,至易见也。其云「唯费氏经与古文同」,亦伪托也,务借以尊费氏而已。汉逮中叶,经业至盛,人用其私,多思伪撰。故《易》则有焦、京、赵宾以阴阳灾变为《易》;《书》则有《泰誓》、张霸《百两篇》;《礼》则有方士、明堂诸说。盖作伪者已多。刘歆之伪古文,发源于《左氏》,成于《周官》,遍伪诸经,为之佐证。独阙于《易》,遂剿焦、京之绪余,而变其面目,故曰「长于卦筮」,又曰「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盖歆以余力为之,凑成诸经古文耳。《后汉书儒林传》「陈元、郑众皆传《费氏易》,其后马融亦为其传。融授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自是《费氏》兴。」《经典释文序录》曰「永嘉之乱,施氏、梁丘之《易》亡,孟、京、费之《易》,人无传者。马、郑之《易》,即《费氏易》,安得谓《费》无传?陆氏之说不足为据也是后汉末皆费氏学。而《释文》有《费直章句》四卷,岂后人所傅益欤?」然既曰「兴」,又曰「人无传者」,则必有说。今自马融、郑玄、荀爽、虞翻及王辅嗣注,皆费氏说,《三国志虞翻传》注载翻奏曰:「臣闻六经之始,莫大阴阳。」是歆六经首《易》之说也。「臣高祖父少治孟氏《易》,至臣五世。前人通讲,多玩章句,虽有秘说,于经疏阔。」是翻弃师法之征也。翻传又载翻《国语训注》,是翻盖治古学者。盖马、郑之后,费学大行,学者无不在其笼中,为其学者又人人异论。荀爽既殊于马、郑,翻又异于郑、荀,要之皆费氏之说。翻自言孟氏,盖假借之辞耳则今之《易》亦歆伪学也。呜呼!后世六学,皆歆之说,孔子之道于是一变,盖二千年矣。《儒林传》言高相「亦亡章句,专说阴阳灾异」。盖歆别有五行传之学,溢而为此。《传》又云「自言出于丁将军」,犹《毛诗》自谓子夏所传耳,亦犹《春秋》之故为邹氏、夹氏以影射耳,亦歆所为也。唯歆斥孟、京之伪,详《汉书儒林传辨伪》。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师古曰「孔安国《书序》云‘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承诏作传,引序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郑玄《叙赞》云:‘后又亡其一篇。’故五十七。」
  《经》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师古曰「此二十九卷,伏生传授者。」
  《传》四十一篇。
  欧阳《章句》三十一卷。
  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
  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卷。
  欧阳《说义》二篇。
  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
  许商《五行传记》一篇。
  《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师古曰「刘向云:‘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
  《议奏》四十二篇。宣帝时石渠论。韦昭曰「阁名也,于此论书。」
  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刘向《稽疑》一篇。师古曰:「此凡言‘入’者,谓《七略》之外,班氏新入之也。其云‘出’者与此同。」《易》曰「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篡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古文尚书》者,出于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按:伏生所传二十八篇。伏生故秦博士,秦焚书,非博士所职悉焚,则博士所职不焚,然则伏生之《书》,为孔子所传之全经确矣。博士以《尚书》为备,以其传授有绪,故比之二十八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