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东坡集》)
  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物固有是理患不知,知之患不能达之于手与口。所谓文者,能达是而已。文人之盛,莫如近世,然私所敬慕者,独陆宣公一人。家有公奏议善本,顷侍讲读,尝缮写进御,区区之忠,自谓庶几于孟轲之敬主,且欲推此学于天下,使家藏此方,人挟此药,以待世之病者,岂非仁人君子之用心也哉!今观所示议论,自东汉以下十篇,皆欲酌古以驳今,有意于济世之用,而不至于耳目之观美。此正平生所望于朋友与凡学道之君子也。(《东坡集》)
  吕氏《童蒙训》云:“前辈有编类国朝名臣行状墓志,取其行事之善者,别录出之,以自警戒,亦乐取诸人以为善之义。”朱文公亦云:“籍溪胡先生教诸生于功课余暇以片纸书古人懿行,或诗文铭赞之有补于人者,粘置壁间,俾往来诵之,咸令精熟。”此二事可以为法。(《困学纪闻》)
  《夏小正》、《月令》时训详矣,而《尧典》“命羲和”以数十言尽之;《天官书》《天文志》详矣,而《舜典》“玑衡”以一言尽之。叙事当以《书》为法。(《困学纪闻》)
  东坡得文法于《檀弓》,后山得文法于《伯夷传》。(《困学纪闻》)
  “天下不可以无此人,亦不可以无此书,而后足以当君子之论。”又曰:“天下大势之所趋,天地鬼神不能易,而易之者人也。”此龙川科举之文,列于古之作者而无愧。(《困学纪闻》)
  和凝为文,以多为富,有集百余卷,自镂板行于世,识者多非之,此颜之推所谓痴符也。杨绾有论著,未始一示人,可以为法。《易》曰:“白贲,无咎”。(《旧书绾传》:每属文,耻于自白,非知己不可得而见。)(《困学纪闻》)
  《史记》曰:史有二体。编年与纪传互有得失,论一时之事,纪传不如编年;论一人之终始,编年不如纪传。要之,二者皆不可废。论看《通鉴》之法,昔陈莹中尝谓《通鉴》如药山,随取随得,然虽有是药山,又须会采,若不能采,则不过博闻强记而已。壶邱子问于列子曰:“子好游乎?”列子曰:“人之所游,观其所见;我之所游,观其所爱。”此可取以为看史之法。大抵看史见治则以为治,见乱则以为乱,见一事则止知一事,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又曰:读史先看统体,合一代纲纪、风俗、消长、治乱观之。如秦之暴虐,汉之宽大,皆其统体也。其偏胜及流弊处皆当考。复须识一君之统体,如文帝之宽、宣帝之严之类。统体盖为大纲,如一代统体在宽,虽有一两君稍严,不害其为宽;一君统体在严,虽有一两事稍宽,不害其为严。读史自以意会之可也。至于战国三分之时,既有天下之统体,复有一国之统体,观之亦如前例。大要先识一代统体,然后就其中看一国之统体,二者常相关也。既识统体,须看机括,国之所以盛衰,事之所以成败,人之所以邪正,于几微萌芽,察其所以然,是谓机括。读史既不可随其成败以为是非,又不可轻立意见,易出议论,须揆之以理,体之以身,平心熟看,参会积累,经历谙练,然后时势、事情便可识别。(《左编吕祖谦传》)
  傅良著述有《诗解诂》、《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行于世。傅良为学,精于古人制度,年经月纬,昼检夜索,询世谱,编史牍,搜断简,采异闻,一事一物,必稽于极而后止;千载之上,珠贯而丝组之,若目见而身折旋其间。吕祖谦以为其长不独在文字也。傅良既实究治体,故常本原祖宗德意,欲减重征,捐末利,还之于民间;销兵薄刑,期于富厚;而稍修取士法,养其理义廉耻为人材地,以待上用。其于君德内治,则欲内朝外庭为人主一体,群臣庶民并询迭谏,而无壅塞不通之情。凡成周所以为盛,皆可以行于今世。(《左编》)
  先是许文正公衡为祭酒,始以朱子《小学》等书授弟子,久之渐失其旧。澄至,旦然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日昃退燕居之室。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质,反复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皇庆元年升司业,用程纯公《学校奏疏》、胡文定公《六学教法》、朱文公《学校贡举私议》,约之为教法四条:一曰经学,二曰行实,三曰文艺,四曰治事。(《左编》)
  荆川唐先生于载籍无所不窥,其编纂成书以数十计。尝语其徒曰:“读书以治经明理为先;次之诸史,可以见古人经纶之迹;又次则载诸世务,可以应用资者。数者本末相辏,皆有益之书,余非所急也。”所辑最巨者,有《左编》、《右编》、《儒编》、《诗编》、《文编》、《稗编》,凡六种。(《焦弱侯澹园集》)
  治古之时,非唯道德纯一,而政教修明,至于文学之彦,亦精赡宏博,足以为经济之用。盖自童之始,十四经之文,画以岁月,期于默记。又推之于迁、固、范氏之书,岂直览之!其默记亦如经。基本既正,而后遍观历代之史,察其得失,稽其异同,会其纲纪,知识益且至矣。而又参于秦汉以来之子书,古今撰定之集录